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成都武侯祠历史沿革及保护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都武侯祠历史沿革及保护发展

成都武侯祠历史沿革及保护发展   摘要: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名人纪念地,也是颇具影响力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文化遗产保护区、文化体验区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组成。武侯祠的保护与修缮历代均有记载,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的保护维修是最重要的一次保护工程。锦里一条街的打造和成都大庙会的连续举办,是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尝试 关键词:成都武侯祠;三国文化;保护维修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三国历史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那个刀光剑影,群雄割据的时代,叱咤风云、个性突出的三国英雄人物,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忠义、智慧、勇武精神,成都武侯祠正是体现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的三国遗迹所在。成都武侯祠历史悠久,如果从刘备下葬惠陵算起,这处三国文化遗迹已有约1790年的历史,庄严肃穆的庙宇早已成为人们敬仰的三国文化圣地 一、惠陵与武侯祠的关系 武侯祠乃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是民众对这位蜀汉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成都武侯祠的格局不同于其他专祠,除了武侯祠外,其范围内还包括了刘备的惠陵、汉昭烈庙、三义庙等。之所以出现如此复杂的三国遗迹区域,与刘备陵寝――惠陵在此不无关系。史书记载:章武三年(223年)“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按汉制,宗庙之外有原庙,即汉昭烈庙。诸葛亮去世后二十九年(263年),后主在群臣建议下,于“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沔阳即勉县,说明在三国时,祭祀刘备的陵庙与诸葛亮的庙宇分别在四川成都和陕西勉县 成都何时有武侯祠?不见正史。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李雄于公元304年在成都称王,则所建孔明庙的时间应在西晋末东晋初,位置在当时的少城内,并不在今天城市西南。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于公元759年冬来到成都,《蜀相》诗作于次年春。而数年之后诗人在夔州作《古柏行》回??道: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s宫。”由此得知,唐宋时期诸葛亮的祠堂位于锦官城外,且与先主刘备的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自杜甫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多到此拜谒,留下众多歌咏诗词 二、武侯祠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变化 南北朝时期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发生变化。如前所述,李雄所建武侯庙在宋代已成为道教化的乘烟观,大约南北朝时成都之西南惠陵、汉昭烈庙这个区域出现了纪念丞相祠,此祠与惠陵、汉昭烈庙相邻,是历史上第一次对成都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的整合 明代藩王调整建设,成都武侯祠形成君臣同祀一庙的格局。明初蜀献王朱椿到此拜谒,见到的是一片颓圯和荒芜的古迹,于是对这几处毗邻又自成一体的遗迹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其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作的《祭汉先主昭烈皇帝文》中提到:“睹?s宫之颓圯,叹古?嘀?荒凉。命我将士,缭以垣墙。屹栋宇之崔嵬,焕丹青之?j煌。”那么在这次全面整修过程中作了怎样的调整呢?从现存武侯祠的明张时彻《诸葛武侯祠堂碑记》、明何宇度《益部谈资》等记载可知,朱椿废除原在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当地的官吏趁机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庙内。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名胜记》记载:“按今昭烈祠左右侍侧者后主、北地王谌、诸葛丞相亮、亮子瞻及关、张两侯俱合为一祠也。”朱椿将原来武侯祠的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意在抬高诸葛亮的地位,使“君臣宜一体”共享世人拜谒。但民众对此却不予认同。于是出现了张时彻碑文中记载的“或者曰:庙故祠武侯,后人更今祠,而蜀人至今称武侯庙云,然则唐宋文人各咏昭烈、武侯二祠者,斯又何耶?志有之日:武侯祠先在先主庙西,宋时屡加修葺,而元因之。皇朝洪武初,以昭烈庙实为陵寝所在,令有司春秋致祭蜀献王之国,首谒是庙,谓君臣宜一体。乃位武侯于东,关、张于西,自为文祭之。盖至武侯废祠,而乃以其碑碑庙中。观者不察,遂谓以武侯庙庙先主耳”的奇怪现象。朱椿的培修建设,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武侯祠、汉昭烈庙之间的建筑布局,由原来毗邻的一祠、一庙,变成独立一庙。由于诸葛亮像和原刻立在武侯祠内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也移入庙中,人们按照习惯仍将塑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像的庙宇称为武侯祠 清康熙年间的恢复庙宇,调整殿堂排列顺序奠定了今之所见武侯祠的基本格局。明末清初,成都遭受战乱、兵燹之灾,“万物悉化焦土,即王公坟墓莫不掘毁无遗。独昭烈一冢,历久常存,巍然如故,且与名公碑记并垂不朽。”这段记录于清代四川巡抚张德地《重修昭烈陵庙碑记》的文字,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