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章美感及文学美感比较探究
文章美感及文学美感比较探究 摘 要:美感,即在审美对象面前,审美主体所产生的主观感受与精神愉悦。文章美感与文学美感在本质上都是读写实践活动中直观到人的本质力量时产生的心理愉悦,但又同中有异,各具特性。就“美”这一特质来说,从题材角度看,文章重实用,文学重艺术;从主题表达看,文章重显性,文学重隐性;语言方面,文章以典雅为美,文学以清丽为美;结构方面,文章以规范为美,而文学却重在突出奇变之美。研究二者的不同,对于把握美感教学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章美感 文学美感 比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1]也就是说,审美教育并非是文学作品的“专利”,文章也有其丰富而独特的美学蕴涵。文章美感与文学美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从本质上来讲,二者都是读写实践活动中直观到人的本质力量时产生的心理愉悦,都具有直觉性、主观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特点,都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但由于题材、主题、语言、结构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文章美感与文学美感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和各自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用美与艺术美
从题材这个角度来讲,文章讲究实用美,文学则侧重艺术美。文章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和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重在“得意致用”,以“实用美”的姿态存在于审美教育中。而文学作品的创作,其特性在于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重在“陶冶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美”
文章的“实用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社会三大领域。一般来讲,学习说明类文章主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然和科学的能力。例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学了《被压扁的沙子》我们可以探索到百万年前的地球活动,感受科技的神奇与魅力;学习新闻演讲类文章、议论类文章的重点则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如学习《过秦论》一课,使学生懂得了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道理;而对于记叙类文章的学习,则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文章所呈现的“实用美”形态,能够吸引读者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具体关注,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读物字面所包含的信息和意义,从而获得审美的满足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反映主客观世界的方式是艺术的,其呈现的内容是一种艺术认识,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美”魅力。文学作品艺术美的特征集中表现为:主体性、形象性、审美性。主体性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文学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文学作品中往往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文学鉴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所以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艺术美的形象性既表现为艺术形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表现为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塑造,其典型的“形象性”彰显出文学创作不朽的艺术魅力。艺术美的审美性是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是真善美的结晶。正因为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文学作品中,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魅力。文学的“艺术美”使读者陶醉于艺术鉴赏,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精神享受
二、显性美与隐性美
在主题的表达方面,文章讲究“意旨鲜明”“一目了然”,展示出“显性美”的美感之态。一般来讲,无论是传达准确的信息、说明已发生的事实、宣扬有益社会的道德等,都需要直接明确的观点表达。而文学作品则讲究”意在言外”“隐晦曲折”,表现出“隐性美”的审美特征。文学作品侧重含而不露的表达,而且表达的越含蓄,作品的艺术性越高
文章的“显性美”表现为作者观点的显豁性、明确性和单义性。杨道麟教授指出,在文章作品中,“无论是对善的褒扬、倡导,还是对恶的鞭挞、拒斥,都应直截了当,痛快淋漓。”[2]在记叙类文章中,作者一般直接明确地表达出对社会生活中人物、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并对其作出精简明了的评价。如《我的老师》《回忆我的母亲》等;许多议论类文章作品,其中心思想往往以明确的语言直接在文中出现。如《谈骨气》《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等;在应用文、新闻文、学术文等专业文章中,其观点表达更为清晰显豁、鲜明准确。即使书信体文章作品,作者也常常不加掩饰地表现出“爱憎分明、激浊扬清”的思想倾向。这种直言不讳的表达,能够让读者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享受
文学作品的“隐性美”表现为作者观点的模糊性、含蓄性与多义性。关于这一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的观点,甚至还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3](P334 -335)具体到每一种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又各有不同。诗歌的主题往往隐藏在陌生化的语言符号和特殊的意象中,如《雨巷》对“油纸伞”“雨巷”“丁香”的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