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诗歌典故破译鉴赏“密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诗歌典故 破译鉴赏“密码” 用典,就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古代诗歌中用典,能产生典雅的效果,增强作品的意蕴,但同时典故的“密码性”也会给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古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我们只有对作品中的“典故”有较好的理解,才能透过典故的本意理解用典后诗歌所表达的新含义。 一、典故的含义及其“密码性” 所谓典故,是指“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意”的一种表现手法。具体说来,典故是指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语言,历史人物、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前人诗句,也包括化用前人诗句。用典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引古以说今;二是所引古事古语是特指的,应都有出处;三是词约而意丰。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典故被普遍使用。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因为典故来源于古代典籍,所以它不那么容易被理解,就像电报中的密码一样,需要破译。否则,就会导致对诗意浅薄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我们以李商隐的《华清宫》一诗为例: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在熟悉这些典故的人看来,这首诗十分“浅近”,但对一个现代读者来说,他除了要了解每个词的“字典意义”之外,还必须了解:“华清恩幸”的故事内容;周幽王宠爱褒姒的故事内容;玄宗于安史之乱时幸蜀的故事内容。此外,还应对中晚唐的历史环境、当时出现的众多咏华清宫、杨贵妃的诗歌等有所了解。要想鉴赏古代诗歌,就必须破译这些“密码”。否则,这些典故就会成为读者的阅读障碍。 二、用典方式 1.引用故事 引用故事,简称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故事首先包括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引用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 引用故事,还包括引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又有明用和暗用之别。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如白居易的《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用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暗用历史故事,是指没有明白指出引用了哪个历史故事,让人难以一眼看出。如果读者知道所引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甚至不知所云。如杜甫的《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的诗句,就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就颇令人费解了。也有反用历史故事的。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他,这本来是汉文帝惜才的表现。而李商隐却在《贾生》一诗中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这一典故的反用,李商隐借此来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2.点化前人语句 用典的另一种方式是点化前人语句。可以直接引用前人诗句;也可以化用,即将前人的诗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得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典型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如《孟子》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杜甫将其点化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更生动形象了,也更精警了;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诗文的艺术风格大有不同。 三、典故的使用与诗的意境 典故主要来自古代典籍,它的使用可以瞬时引人遐思,这自然会增加诗的内涵。而它的凝缩性又使它能够以简驭繁,使诗歌达到词约意丰的效果。典故的使用,还可以使诗歌避免直露表达,变得委婉含蓄,进而而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境界。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当然,要想获得这种艺术享受,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读者”。典故来自于文言典籍,我们要想破解典故的“密码”,就不能不从古代典籍中寻找钥匙。有的人怨恨古代诗歌中用了太多的典故,妨碍了自己的阅读,却从不责怪自己读书不够多。 典故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档评论(0)

e71ah65wn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