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精选
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
白术为健脾之要药,这位大家所熟悉,但是应用该药物,只知道有健脾的作用是不够的,有必要来探讨一下,白术健脾的药用机理,能更明白的来应用该药物。
首先要明白脾的运化机制,脾主运化是指脾运输与转化水谷精微的作用,但是脾的运化机理,有吸收与转化的两个作用,吸收就是把精微物质或代谢产物吸收进入脉内,再转输膀胱排出体外。其次转化,就是吸收进入的水谷精微,脾能将其转化为对人体有用的气血津液,这个过程称为转化,所以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之说。在这两个作用中,白术的作用是在于运之吸收,而黄芪在于化,所以白术与黄芪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白术的健脾的作用在于吸收,这个吸收的过程是物质有外进入脉内(肝主之络脉)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胃肠道的水谷精微的吸收,所以用白术的主要作用在于健脾止利,其次,由于苦燥之性能燥胃肠道表面之湿邪,因而用于黄疸以及湿证,这是白术的健脾的外在表现。白术的内在表现是体内的水湿之邪的吸收上,正常的津液在脉内,正常情况下,津液的外出濡养是少量的,如果大量渗出则为湿邪(脉内津液过多为水饮,出于脉外则为湿邪),而这个湿邪的吸收也是脾的表现之一,临床常见的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均是湿邪的表现,对于这个湿邪,也是用用白术健脾的指征。其次,痹症的肿胀,组织的水肿,均可以用白术来吸收以治疗。所以脾虚引起的内外的湿邪均可用白术来治疗。
另外有一点还需明白的,就是白术还有1.生津止渴,2.润肠通便,3.止汗,4.除热,5.安胎止血,6.利腰脐间血的功效,均是取决于健脾以吸收的作用机理。
生津止渴者,《别录》有益津液的说法,就是吸收水谷精微进入脉内,能营养全身,因而起到益津液的作用。
润肠通便者,脾的吸收能减少津液的外出,包括汗出。小便太过,能使津液进入脉内,以利于布散全身,所以张仲景去桂加术,就是减少桂枝辛散发汗,增加脾的吸收,使津液偏于内行于里,因而能起到通便的作用。其次用生白术之味辛之性,能通行胃气以下达,有助于通便,还有味苦能苦降胃气也有助于通便。
止汗者,通过健脾吸收津液的向脉内进入,有利于脉外津液的吸收,所以有止汗的作用。
除热者,一是脾虚津液不能进入,不能制约阳气而致,《内经》的气虚发热就是这个道理。二是脉外的湿邪阻滞阳气的外透也可以引起发热,用白术也可以。
安胎止血者,取其健脾以利于吸收,能减少津血的外出。有利于养胎固胎。
利血者,也是取与此功效,脾虚失运,津液吸收减少,容易出现血燥,脾虚水肿的病人血液就是津液不足的,其次,血燥生风引起的“痉”(《本经》)以及《别录》的“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用白术也是这个道理。在配合应用上,张仲景常与白芍合用,白术吸收津液入于肝之络脉内,白芍收缩肝之络脉,有利于脾所吸收的津液的上行。这样不仅能健脾,还能止痛。
对于张仲景在理中汤的方后注中提到“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在这方剂中,白术为主药,但是这里为什么却要去掉白术?脐上筑者,肾气动,为什么是肾气动?我们都知道,白术的作用是吸收津液进入脉内,以此来输运,如果脉内的津液过剩了,超过了元气的输运能力,元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但是为了输运脉内的津液,故而加速运行,出现脐上筑,所以张仲景说是“肾气动”(张仲景在此指的肾气指的是元气,元气系于肾,而肾气的封藏之性,张仲景成为营气),去白术就是减少脾的吸收,减少津液的进入,以此来减缓元气的推动作用。加入桂枝,就是促进心阳的外行,有利于津液的外出(桂枝去桂加白术治疗便秘就是这个道理的反面),以此来减少脉内的津液。其次,吐多者是经脉内的津液偏盛了,渗出于阳明胃肠道的太多,所以也是去掉白术,加入生姜不仅能降逆止呕,还能发汗有助于津液的外出。
所以我们学习张仲景的书籍,主要还是前后联系,弄明白张仲景在此为什么用这味药,其作用机理是什么?和别的药物合并应用,会产生什么作用,只有这样慢慢理解体会,才能逐渐明白张仲景的用药思路。
白术的几个妙用
一止腰痛
白术能健脾燥湿故可止风湿腰痛,补土以制水故可止肾虚腰痛;又可利腰间死血,因此又可止瘀血腰痛。所谓“止”,而不言“治”,因其效迅速也。
例:刘男,35岁。腰痛三年,隐隐作痛,伴下肢乏力,与天气无明显关系。最近一个月疼痛加剧,昼夜均作,夜间为甚,不耐久立久行久坐。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辨证为肾虚骨弱,瘀阻督脉,当补肾壮督,活血通经。
鹿角片12
生地30
补骨脂9
胡桃肉9
菟丝子9 杜仲9
狗 脊9当归12
制乳没各6
炙山甲6
制川乌9
炒小茴香67副
二诊:近两天白天腰痛减轻,夜间如旧。效果不显,当补土制水,利腰间死血,唯白术一物两用,前方去川乌,菟丝子,加白术60 ,蜈蚣2条 7副
三诊:前方两副后,腰痛明显减轻,白天不痛,夜间偶有微痛,服用完7副后已很少疼痛,前方减鹿角为6,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