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信息技术度.doc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信息技术度.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信息技术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信息技术度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广泛,同时也出现一些误区和偏差.针对出现的问题思考如下:信息技术不能成为课堂唯一的资源;信息技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要甄别有效资源;技术是“快”的,而教育是“慢”的. 【关键词】误区分析;对策;学生立场;独立思考;感情交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便于创设简洁明确、注重实效的情境,使重难点把握精准,体现本质,优化教师的“教”,支撑学生的“学”.在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使用误区,致使有的课堂教学低效、枯燥.现将有关调研思考如下. 一、信息技术不能成为课堂唯一的资源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使数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建构过程. 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长方形面积=长×宽,讲起来很容易,学生记起来也很容易,但为什么用直尺量出的长就要乘尺子量出的宽呢,厘米×厘米就要得面积吗?这是很没有道理的事情,当长是6厘米,其实就是6个1平方厘米的方格,量的是长度,想的是方格.沿着长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方格,沿著宽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方格,这个时候让每名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在作业纸上摆一摆,思考一下,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配合孩子的思维,融合教学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孩子在亲自参与的操作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能力,理解和掌握了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了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二、信息技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甄别有效资源 网络上,资源库里有大量课件,信息量增加了甄别负担.如果教师被已有课件牵着走,课堂效果就会很低下. 如曹晓静老师所设计的“统计”这一课.以往的教学容易上成统计图的认、读、画课,剥夺了根据数据,分析判断事实的空间.而曹老师认为统计不等于绘图,要让学生感到数据真实有用,真能解决生活中的事情,给出决策.她很巧妙地甄别出了多媒体资源,在统计身高时,面对132厘米,136厘米的数据,一格如果代表10厘米,50厘米,很费精力且找不准;代表1厘米画不下,不够用,怎么办呢?她成功地用多媒体演示通过统计图底部一格的压缩、压缩、压缩……压缩过的那一格用曲折线表示,可以代表任何数据.课件的动态演示解决了孩子心中的困惑.数学是抽象的,学生的思维却是直观的,数学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样子”. 三、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说:“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来有用的东西.”如果课堂上过分地用多媒体追求“高效课堂”,学生像速记员一样,来不及回味与思考,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快讲”和多媒体的“快闪”中度过.课堂的停顿和学生的思考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例如,“角的度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需要挑战的一个难点,有时候一节课下来,通过多媒体演示“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教师在课件演示的基础上快速地总结出“二合一看”,这么看似简洁,又颇得要领的方法,怎么孩子就是记不住呢?其实孩子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抽象概括的要诀反而增加了难度,教师附加的认知负荷挤占和压缩了生成的认知负荷.华应龙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把大量的探索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在实践中用自己的理解发现“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量角的本质是什么?――重合,如果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了角,量角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技巧性强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教学就是“多、快、好、省”地把方法教给学生.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在课堂上,我们看不到教师急切地想把结论奉献给学生的浮躁,看不到大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照搬,看不到后进生不知所措的茫然. 四、信息技术一定要有学生的立场 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出发,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识的传授密度,但也出现了“人灌”变“机灌”的现象.可能教师的课讲得准确而易懂,可是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没有思考和研究活动,记忆会变成一种有“漏洞的”东西.孩子知识储备得越多,往后的学习反而越困难,究其原因,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不是经过大量的分析、概括、研究实施深入思考得来的.如果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当高年级涌来的知识越多时,储备的知识不能进入良性循环触类旁通的状态上,学习新知就越难.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积累基本的数学学习经验、数学思想方法.信息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