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中悲剧性因素.docVIP

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中悲剧性因素.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中的悲剧性因素 【摘 要】悲剧性因素是西方音乐创作中很鲜明的风格特征,柴科夫斯基是颇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本文通过对其《b小调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个案分析,运用音乐形态分析和音乐文化分析两个研究层面,来探究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性特征,并以此作为对西方音乐创作中悲剧性风格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交响曲 悲剧性因素 绪 论 在学习西方音乐发展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悲剧性因素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中很鲜明的一种创作风格。在很多有影响的作曲家身上都有典型体现,比如:巴洛克时期的j.s.巴赫;古典时期时贝多芬的交响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浪漫时期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中第三乐章表现田野景色的曲调优美而哀伤,完全勾画出了主人公的孤寂形象;马勒企图用音乐来感化苍生,但现实环境的残酷使他的美好想法破灭,他的后期音乐作品《第九交响曲》、《大地之歌》中都充满了悲伤、失望的情结等等。 其中,笔者发现柴科夫斯基音乐中悲剧性因素的体现显得尤为突出,从而引发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笔者选择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部作品《b小调第六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作个案分析,试图通过对此作品的音乐分析(比如: 调式、调性、特性音程、音乐风格等)和音乐学分析(社会背景、个人性格)两个研究层面,运用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分析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去探寻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悲剧性特征。可以说,对于他的研究将是笔者对于西方音乐创作中悲剧性风格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笔者注意到,对柴科夫斯基音乐中悲剧性因素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其音乐形式和文化因素两方面却有所分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如何把两者联系起来,是笔者想做的一个研究尝试,也正是本文的选题意义之所在。 19世纪俄罗斯交响音乐的概况 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环境中,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主要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这一黄金时代的到来并非偶然,它是在俄国民族民间音乐肥沃的土壤上,在教会专业音乐获得发展和一系列前辈作曲家创作探索的前提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结成的硕果,其标志是有着“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为俄国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在格林卡之后,俄罗斯民族音乐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全仗新一代作曲家团体“强力集团”(由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居伊五位作曲家组成的作曲家群体)的崛起。 柴科夫斯基的交响音乐 柴科夫斯基与“强力集团”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他的音乐在民族风格和精神气质上更为宽泛,格调更为高雅细腻,同时也更多愁善感,他不像“强力集团”作曲家们那样对西方传统持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 他所关注的只是“我所经历过的或看到过的,能使我感动的情节冲突”[1]。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基本上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在这些风格不同,体裁不同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柴科夫斯基所特有的悲剧性情感。而这些作品中,交响乐作品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柴科夫斯基最得心应手的创作领域。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作七首交响曲(也有参考文献认为柴科夫斯基只有六首交响曲,把《曼弗雷德》交响曲不列入他的交响曲之内),在创作上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他的早期交响曲(前三部)多半都是以其诗意的叙述和鲜明的风俗色彩见胜,而后期作品(后三部)则是以其所特有的那种悲剧性的哲学思考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2]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他全部创作活动的终结,它深刻地体现了个人的痛苦和斗争,愤怒的抗议以及对生活、幸福、欢乐和爱情的热烈追求。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在构思和创作这部作品时曾“深深哭过”。“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我从来没有像我爱它那样爱过我任何一部作品。”[3] 但是《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创作却是举步艰难,矛盾重重,几经反复而终不能定。最初是在1892年5月开始构思的,柴科夫斯基原先计划把它写成一部取名为“人生” 的交响曲,从保存下来的草稿说明可以看出,他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第一乐章全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有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则以生命的熄灭作为结束。” [4]作品的一部分初稿粗略写出后,作者认为“其中并没有什么有趣和令人喜爱的东西”,[5]他除了把其中一部分素材改写为别的作品外,他就把这些稿子全都扔掉了。1893年2月,柴科夫斯基开始动手写作真正的 《第六“悲怆”交响曲》,3月完成,8月配器,10月28日亲自指挥首演于圣·彼得堡,反应冷淡。标题“悲怆”是在首演后接受了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过了9天,即于11月6日他就去世了。 第六交响曲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一生的总结。第一乐章:主人公带着人生的疑问投入生活的

文档评论(0)

mtyi2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