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1122高三备课组公开课快速读懂古诗词(修改)
封面页 设计说明 【怎样才算读懂?】 能翻译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1. 明白表层意思 2. 领会深层意思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 调整语序 整合句意 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填充内容 妻子 我们 让月光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调整语序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念奴娇》苏轼)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王昌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沁园春独立寒秋》毛泽东)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调整语序 应笑我多情 遥望孤城玉门关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练习 表达了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一)看标题,抓题眼;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情感等,是解读诗作主旨的重要切入点。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例如: 诗题 重要信息 《咏素蝶诗》 《鹊桥仙·七夕》 《征人怨》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诗题 重要信息 《左迁至蓝关 示侄孙湘》 《梦游天姥 吟留别》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 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 [即时应用] 1.《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一诗,从标题上来看,交代了哪些内容?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③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 当时投降派当政,陆游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最后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小结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问:从“一蓑烟雨任平生”诗句中可以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表达诗人笑对风雨、超然物外、潇洒从容的情怀。 (三)看小序、注释,抓暗示信息 附在诗词之前的小序,或述背景,或说缘由,或点题旨,或传感情, 它们与诗词组成有机整体,,是理解诗词的“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