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下《读联之悟》课文全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鄂教版八下《读联之悟》课文全解整理

  【相关背景及基础知识】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于沙,本名王振汉,1927年9月生于湖南临澧县。195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历任湖南师范学院助教及《湖南师院》、《湖南科技小报》、《湘江文艺》编辑,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会员,湖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长。1990年评为文学创作一级职称。   1955年以来,发表新诗近一千余着,有的伤口被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有的作品辑成专题,在电台、电视台播映。   先后在海内外发表抒情散文、文艺随笔及为青年诗人撰写评论和诗集序言,约20万字。   新时期以来,已出版抒情《第一行足迹》、《在密密的森林里》和散文《爱的备忘录》。1993年出版抒情歌词集《踏着落花归去》。1994年春出版第二本散文诗集《跋涉之歌》。近100件作品选入《当代短诗选》、《中国当代歌词选》等近49种选本。获国家级省级奖数十次。   2、相关知识:   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   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

文档评论(0)

chenchen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