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K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整理ppt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生平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806年著《普通教育学》,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1837年,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问世。1841年因中风逝于德国哥廷根。 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 赫尔巴特的童年 他有着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祖父是医生,父亲先是律师,后来升为枢密院顾问官,母亲是一位美丽聪慧而且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妇人。赫尔巴特是独生子,家庭温暖,使他感到无比幸福;但不幸有一天他不慎跌进沸水桶中,遭到灼伤,使得一辈子身材瘦小,无法健壮的生活。 赫尔巴特的求学和事业成就受他母亲的影响最深。在他从小念书的时候,他的母亲每天陪伴着他,督促他念书,连上课都在他身边,甚至陪伴他一起研究希腊文。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伯尔尼—不莱梅时期(1797-1802年) 1797-1799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瑞士新贵冯·斯泰戈尔的家庭教师,负责教育斯泰戈尔的三个孩子(年龄分别为8岁、10岁和14岁)。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 在此期间,赫尔巴特亲自参观了裴斯泰洛奇在布格多夫的教育实验,直接接受了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的影响。 1800-1802年,赫尔巴特在不莱梅主要从事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年) 1802年10月,赫尔巴特开始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在这一时期,赫尔巴特先后写出了多部著作,《论裴斯泰洛奇的近著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裴斯泰洛奇直观初步》、《裴斯泰洛奇教学方法之批评》、《世界审美启示》和《普通教育学》。 这一时期,赫尔巴特提出了其“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学说。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由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 第三阶段:科尼斯堡时期(1809-1833年) 1809-1833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柯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 在这24年中,赫尔巴特对心理学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并且侧重于把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过程中,1835年《教育学讲授纲要》问世。 (三)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伦理学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而心理学则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手段。 1.赫尔巴特伦理学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说基本内容之一,是提供了五种道德观念,即 ⑴内心自由:有了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就能够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⑵完善: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⑶仁慈:绝对的善,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 ⑷正义: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问题。 ⑸公平:当人“故意作祟”时应予以应有的惩罚。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 2.赫尔巴特心理学 赫尔巴特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原有观念基础上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领域,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即“统觉团”,这一过程就是“统觉”。 统觉过程 赫尔巴特指出,“统觉,或内在感觉,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才会发生。”所谓统觉的条件,主要是指注意和兴趣。 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注意是观念的一种活动,它有助于观念的构建。而兴趣则是包含注意在内的内涵更为丰富的观念,是指学生心理、观念的积极广泛的运动,以及对事物产生的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 兴趣是内心的主动意向,兴趣只有变成欲望或意愿,内心的主动才会变为外表的主动。兴趣能激起人们的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继而过渡到欲望或意愿。 (四)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1.教育的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是指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就是“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即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正因如此,赫尔巴特把兴趣的多方面性成为“教育目的的第一部分。” “必要的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