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剖析
钱云会事件概述 2010年12月25日钱云会被撞死; 12月25日夜间乐清市公安部门发布通稿,将钱云会的死因认定为交通意外事故; 12月27日乐清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当地有关部门坚持“这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但与此同时,网络上却流传钱云会是被5人按住由车碾压造成死亡; 12月28日温州市委要求迅速查清上访村长被碾死事件真相; 12月29日警方排除钱云会遭谋杀可能,认定系交通肇事案; 12月30日在钱云会案调查结果广受质疑的时候,微博上由网友王小山策划而成的公民观察团也来到乐清市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被暂认定为交通事故; 2011年1月4日钱云会案肇事司机被正式逮捕; 1月14日钱云会案结束侦查,最后确定为交通肇事案; 1月20日钱云会家属接受交通肇事认定获得赔款105万元; 2月1日钱云会案开庭,司机被诉交通肇事罪。 互联网,尤其是UGC自身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很多网民意见仅仅是只言片语的集合,片段化的信息很难全面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往往即兴而随意,言语之间也充满个人情绪情感,这种碎片化意见更多的是情绪的表达,而非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分析。同时,UGC缺乏把关人,片面的观点得不到纠正。对于那些点燃公众情绪的事件,带有偏见性的观点在亢奋的非理性的氛围内越来越极端,个体偏见加上语言暴力和批判的狂欢,在UGC上形成一种极化的舆论场,强者的声音愈来愈强。这种极化现象在单一网络环境中不仅不会消解还会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大部分情况下能够还原事件真相,引导人们全面关注事件,将网络极端的娱乐情绪拉回到客观冷静、严肃的新闻监督推动社会进步上来。 因此,网络群体极化的消极影响并不是不可规避的。 主讲:宋嘉溪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缘起 二、网络群体化现象的原因及生成机制 三、从网络群体极化到多数人的暴政 目录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预防机制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缘起 缘起 “群体极化”经典定 义,是芝加哥大学法学教 授桑斯坦(Cass Sunstein) 从十几个国家的实证研究中总 结提出的:“团体成员一开始即 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 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 观点。”同时他还指出互联网中群体极 化现象更容易发生,极化程度也高于现实世界。 1961年詹姆斯·斯通(James?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 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 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里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当个人聚集到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混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公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 法国学者勒庞也认为,群体经常失去方向感,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无意识形态。当群体无意识在更大范围内积聚起来的时候,结果便是疯狂,这是一种可能导致革命、战争或类似事件的精神瘟疫。 你不仅仅处在这样的运动中——你就是运动本身。 例如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那些细思极恐的群体极化现象: 1、德国纳粹残忍杀害犹太人。 2、抗金英雄袁崇焕被凌迟3543刀。 …… 以及每次爆发疫情行情火爆的板蓝根 和水深火热的朝鲜人民 以及每次爆发疫情行情火爆的板蓝根 和水深火热的朝鲜人民 二、网络群体化现象的原因及生成机制 有人知道“钱云会”么 钱云会(1957.10.13-2010.12.25),浙江乐清蒲岐镇寨桥村人。2005年当选村主任后,因土地纠纷问题带领村民上访。在5年的上访过程中,先后3次被投入看守所。2010年12月25日上午9时,被工程车撞死。有网友爆料,钱云会是被“有些人故意害死的”,乐清市公安局在随后的发布会上称,这是一起交通肇事事故,钱云会当时撑一把雨伞从右侧向左侧横穿马路,工程车紧急刹车但仍与死者发生碰撞,造成钱云会当场死亡。 问题在于,和每一次掀起轩然大波的网络事件一样,无论官方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调查过程的公示怎样,网民们所呈现的都是另一番场景:充满了不信与质疑。 触及社会情绪“引爆点”,引发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