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人都是《项链》里玛蒂尔德
人人都是《项链》里玛蒂尔德 本以为女学生们靠裸照借高利贷,要么是家人生了重大疾病,要么是自己在学费、生活费上遇到了窘境,没想到靠裸照借的钱,原来只为了买几套化妆品和几个美容仪。更有甚者,因为“双十一”过度消费,把家里给的一学期生活费都花光了,只好提前透支“蚂蚁花呗”,逼不得已走上梁山,靠卖身换钱
看完我十分震惊,用30岁人的角度想,为了2000块去借高利贷,何至于?但转念一回顾,10年前我在大学时也有过种种购物冲动,要一下子拿500块也捉襟见肘,于是也不难理解,在社会强力构建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今天,没有定力的年轻人难免不会为了几千块跳坑
仅就豆瓣这个文艺阵地而言,在“双十一”上刷屏的导购文就充斥了我们大龄女青年的眼球。对消费有自己判断的女孩,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自然会作出筛选判断不为所动;但还没有建立自己购物体系的女孩们,看看这个也好,那个也有用,哗啦啦全放进了购物车,想想银行有钱,一不小心就跳坑了
想想更流行的媒体阵地,被大号占据的主流言论无非“买!买!买”和“你值得更好的生活”两种腔调,更有甚者,大言不惭抛出“我就是爱钱”的夺眼标题,挥着大鞭赶着无知的群众去消费。一边有创业大佬们狂说“消费升级”,一边有商家们赶趟为了品牌升级把价格呼呼标高。往常一两百买的东西只要好用,没牌子、没包装都没关系;今天大家可能为了个帆布购物袋就热乎乎的贴上脸去――哎呀,它贵得有道理,因为它有设计啊!
设计,在产品的价格体系里只是区区一部分。接触过奢侈品营销的人都知道,一件成本只有1000元的风衣如何能造价10000,这里包含的不止是设计、面料和工艺,更多的是品牌溢价。在《奢侈的!》一书中,作者黛娜业内幕,那些20世纪初的一个个欧洲小工坊(如Chanel、LV)如何被大品牌集团强行收购后疯狂造价,它们如巨兽般的崛起、扩张、普及,令中产阶级陷入标签消费的漩涡。在今天的中国,同样的事也在发生
只不过没有经验的消费者们总以为自己与他人不同。我们买的不是LV的印花,也不是GUCCI的大G,我们买的是“独立设计”“小众设计”,我们和大家不同。因为这种心态(或说某种标新立异的态度)而乐意为了某小众品牌疯狂消费,其实和过去上海白领为了一个LV包整月不吃不喝没什么不同
在VICE揭露的裸贷事件里,就有大学女生为了某网红店消费大几千,然后陷入危机。女孩们以为我在为自己喜欢的人付出,但网红们哪管你借了多少钱――我只要把货卖出去就好了。对背后运作的公司而言,一个个红人只是一个个品牌。过去品牌是一个个显著的logo,今天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在营销上,这只是一种套路
事实上,那些东西真的有那么好用吗?那些漂亮的衣服,真的能经得起时间轮回吗?如果拆掉了华丽的包装,去掉它们强有力的slogan,拆掉衣服上的吊牌,你去比一比,它们和相似款式的服装有什么不同?
这里广告圈的人士应该都有经验,《广告狂人》里有一集,Peggy做的耳机创意“Lend me your ears”(借我你的耳朵),刚刚登上杂志就遭遇了美越战争中的丑闻事件,美军把越共的耳朵割下来串成项链,“lend me your ears”这句广告语容易引发恐怖的联想。此时,品牌方和Peggy商量,不如把你们的slogan、把文案都去掉如何?只剩下一个穿罗马袍的人戴耳机?Peggy立马制止了金主的这一愚蠢想法,她的借口是“那就不是个好广告了”,但事实是,这个耳机就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了
对今天一切深谙造拜物教的从业者而言,“消费升级”,这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有理由去创造更美的事物,去创造更高价值的好东西,也有理由相信国人的消费水平正在上升到钱无处可花时,众人会为了一份过度包装的茶叶花上几大千,也会为了一瓶过度包装的米酒花上几百块。这真是“消费升级”下最大的谎言。而品牌们总会怎么说呢――“你还没有买,因为你不值得拥有更好的事物”,想想这句话是不是好耳熟?
你不买,你就是异类
就算那些拿着几套房几套车的中产们,也难逃消费升级的大坑,为了更高的物质搏命去挣――也许是一瓶红酒,也许是一套7万一平方米的房子,也许是一趟十多万的旅行,也许是孩子上百万的教育。为了这些他们可能也疲惫不堪,那么我们也不难想象,20岁出头的女孩们陷在那些美好的憧憬中,宛如19世纪莫泊桑《项链》里描述的玛蒂尔德的幻想――
“她梦想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帏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如何派着两个身穿短裤子的高个儿侍应生听候指使,而热烘烘的空气暖炉使得两个侍应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和那些被?D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