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震及高密度电法在走滑断层探测中应用.doc

浅层地震及高密度电法在走滑断层探测中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层地震及高密度电法在走滑断层探测中应用

浅层地震及高密度电法在走滑断层探测中应用   摘 要: 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是探测断层常用的两种地球物理方法。本文利用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方法联合对安丘―莒县断裂进行探测,探测结果即得到相互印证,又各有所长。在隐伏走滑断层探测中,浅层地震在断层面或破碎带边界定位方面更具有优势;高密度电法在断层破碎带识别、破碎带顶面(上断点)埋深确定方面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 浅层地震; 高密度电法; 走滑断层; 断层勘查 在隐伏走滑断层探测中,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是比较常用的两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两者的探测的物性参数不尽相同。实际工作中,利用两种方法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以达到更好的探测效果 1. 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探测原理 1.1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人工激发地震波向地下传播过程中,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由于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所通过的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掌握了这些变化规律,根据接收到的地震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判断隐伏构造的分布、产状、规模等[1]。浅层地震反射法可以提供断层的位置、几何形态、断层带宽度、断层活动和地层变形时代等有关参数,对了解构造活动历史,研究强震发生的可能性等具有重要作用[2-3]。断层识别标志主要有:反射波同相轴发生错动;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突然变化;反射波组发生明显的强相位转换或扭折等[4] 1.2 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理论基础上的重大技术改进,野外测量时采用高密度布点,将全部(几十至上百根)电极布置在剖面上,利用仪器和软件控制,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进行二维地电断面测量。通过断层破碎带与两侧地层的电阻率差异或断层两侧电阻率差异可识别断层[5] 2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应用实例 2.1 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山东省昌邑市朱里镇,测线横跨安丘―莒县断裂,位置见图1。安丘―莒县断裂为郯庐断裂带东地堑内的断裂,第四纪以右旋走滑兼有逆冲活动为主要特征,对现代地震活动有明显控制作用[6] 测区内朱里镇以南,断裂断续出露地表;朱里镇以北断裂隐伏于第四系之下。断裂在地貌上有明显表现,西高东低,断裂西侧为最低一级夷平面,出露白垩纪火山碎屑岩、粉砂岩等,或为第四纪黄土隆起;断裂东侧为第四纪平原,堆积了黄色细粉砂或粉质粘土 安丘―莒县断裂经历了多期剧烈活动,形成了宽达几十米到几百米的断裂破碎带。图2为测线西南约3km处(图1中三角形标记处)断裂出露照片,断裂由多条断层及断裂破碎带组成 2.2 数据采集 浅层地震勘探采用吉林大学骄鹏物探仪器公司研制生产SE2404EI型综合工程探测仪,道间距4m,震源点距4m,48道检波器接收,采集时从排列开始端逐个震源点激发,待48个激发点之后,排列的1-24道向前滚动24道距,然后再逐点激发48个震源点,依次滚动,共计激发接收5个排列段,排列总长度576m。图3为一个排列段采集的炮集记录 高密度电法探测采用吉林大学骄鹏物探仪器公司研制生产的E60M高密度电法工作站。采用温纳装置,电极距5m,电极数位64根,每次测量后向前滚动8个电极,共计采集6个排列段,排列总长度520m 2.3 数据处理及解释 ?\层地震采集数据主要包括切除、带通滤波等常规预处理、速度分析及动校正处理、剩余静校正处理、叠加、时深转换等。本次数据采集采用了VISTA软件进行了精细处理 高密度电法的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突变点剔除、数据平滑、数据拼接、地质参数求取、地形校正、反演计算等。其中,反演计算是数据处理的最关键的步骤,数据的二维反演计算主要基于圆滑约束的最小二乘法。本次数据处理采用了2D电阻率反演软件Res2dinv 通过综合分析浅层地震、高密度电法的勘探数据,结合地质调查资料,得出了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处理成果及断裂解释图(图4)。第四系覆盖物土层主要为粉细砂、粉质粘土,下部局部为乱砾石层,视电阻率主要集中在10Ωm~25Ωm范围。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火山碎屑岩,视电阻率主要集中在30Ωm~45Ωm范围。浅层地震反射波剖面图中T1反射界面为基岩面的响应,埋深约30m~40m 浅层地震反射波剖面图(图4-a)中,可识别的断层大致有7条,分别为f1-f7。f1、f2、f4断层表现为反射波同相轴数量突然减少或增加,f3断层表现为反射波同相轴发生明显的强相位扭折,f5、f6、f7断层表现为反射波同相轴错动或波组突然变化 高密电法视电阻率反演等值线图(图4-b)中,可识别出3条断裂带,分别为F1-F3。这三条断裂带表现为明显的低阻带,视电阻率范围为5Ωm~12Ω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