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分册考纲梳理精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单元核心知识』 1.儒学的地位: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2.儒家文化产生与发展(即儒学的演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时代,孔子针对礼崩乐坏,以重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 第二阶段——汉代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附上浓郁的神学色彩。 第三阶段——宋明理学家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3.本质:儒学是与中国的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是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4.影响: 1.国内影响——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国际影响——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 考点一:孔孟之道C 一.定义: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和发展的儒家学说 二.儒学的产生 1.产生背景:乱世求治——春秋时期,社会变革转型,礼崩乐坏、动荡纷争 2.创始人:孔子 3.目的: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塑造理想人格,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4.主张: 礼: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仁:以“仁”释“礼”,“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以“仁”为核心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以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为基础,推而广之,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义: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三.战国时期孟子对儒学的发展 1、主张:以“人性本善”为基础与开端,主张仁义理智;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 2、地位:被视为儒家正统 四.荀子的思想 1、主张: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从“性恶论”出发,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2、地位:更接近“尊君”而非贵民,被视为旁支。 考点二: 儒学的经学化B 1、背景: (1)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王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突出,无为而治不再适合社会需要; (2)汉武帝即位,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儒家地位迅速上升。 (3)董仲舒顺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获得汉武帝采纳。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 2、董仲舒的思想:兼采阴阳五行,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主要理论观点 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政治上 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天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 伦理上 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为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差别出于天的安排;将仁义理智信作为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后人习称“三纲五常” 大一统 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3、儒学经学化的内容 (1)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2)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后又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建立地方学校,经师授学,培养官吏后备人才。 4、儒学经学化的影响 (1)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道路,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2)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典型例题】 1.(青浦4)“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A.贾谊、汉景帝 B.晁错、汉文帝 C.董仲舒、汉武帝 D.魏征、唐太宗 2.(3分题,青浦3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认为,主张。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程朱理学”。 2.产生背景:唐代中期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与传播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 经学体系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不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 学者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3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