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选修班.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选修班

* * 主备人:王健 本人声明:本文属本人原创作品,本文著作权授予“北京全品考试书店有限公司、北京全品教育科技中心”独家所有,本人拥有署名权。 1、魏晋时期直接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2、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程朱理学的核心是什么? 3、宋明理学的实质意图是什么? 回顾上节内容 (2)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 (1)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儒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请同学们阅读课前提示,思考1:如何理解“思想活跃”局面? 思考2: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时代背景) 思想文化 经济 政治 君主专制强化;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八股取士、文字狱,限制了思想自由; 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明清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滋长,沉暮下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批判继承了烂熟中的传统儒学思想。 巩固: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 ④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巩固:(09山东淄博)“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理清史实:活跃的表现; (一)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二)明末清初的四位思想家; 1、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2、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3、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4、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 09年考纲要求: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2)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2)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3)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一)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代表作: 《藏书》《续藏书》《 焚书》《续焚书》。 《藏书》的命名 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 (一)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2、主张: 诗文写作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 。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性;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主张男女平等,批判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 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 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 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 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 迷信思想。 ——《明朝史话》                1)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要求平等,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理解:评价李贽。 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李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甚至还十分敬佩明朝理学代表王阳明,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真心、天性,而这便是“良知”。 ——《中国儒学史》 批判地继承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 材料二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 材料三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①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连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