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情何必论阶级.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情何必论阶级

***第25卷第4期 绥化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V01.25No.4 suiIlua Jul.2005 J伽IIla】of Umvers毋 同是天涯沦落人 同情何必论阶级 ——重读蒋光慈和《丽莎的哀怨》 冯玉文李宜蓬 (绥化学院中文系黑龙江绥化152061) 摘要:蒋光慈是否对《丽莎的哀怨》的主人公——白俄贵妇丽莎存在同情、是否暴露了他的消极的思想,是解读蒋光慈 和《丽莎的哀怨》的关键。抛开阶级观念和功利色彩下的误读,可以肯定的是:蒋光慈对丽莎存在着深切同情,但是这种同情 并非给予一个贵族妇女,而是给予和自己遭遇相似的“天涯沦落人”。 关键词:蒋光慈,同情,丽莎 中图分类号:也06.6 文献标识码i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5)04—0049—02 1929年4月,蒋光慈描写流亡上海的自俄贵妇丽莎凄苦们的感情,是在激动我们去同情与丽莎的哀怨与悲愁,同情与 悲惨生活的《丽莎的哀怨》发表,立刻引起了评论界广泛关注, 俄罗斯亡国贵族的没落与沉沦,飘零与悲运!”(《读了冯宪章的 称赞者少,指责者众,针对作者思想是否消极、是否对笔下的 批评以后,拓荒者第1卷4、5期合刊,1930年5月) 白俄贵妇丽莎存在同情一度产生激烈论争。1930年发表的一 与蒋光慈同时代的学者们从阶级分析观点、主体创作意 篇题为《没落的小资产阶级蒋光赤被共产党开除党籍》的文 图、接受美学等不同角度对《丽莎的哀怨》所体现出的消极情 章,堪称否定意见的代表:“《丽莎的哀怨》,完全从小资产阶级 绪和对丽莎的同情等问题进行了考察。19r79年唐锼主编的 的利益出发,给读者的印象是同情白俄反革命的哀怨,代自俄 《中国现代文学史》又指出:“小说过多地渲染了丽莎昔日的荣 华富贵和眼前生活的沦落,它所采取的自叙形式,使人物的哀 诉苦,诬蔑苏联无产阶级的统治”(红旗日报,1930年10月20日3 版)。冯宪章则完全肯定《丽莎的哀怨》的积极意义和作者所 怨显得深切,作者对此又缺少必要的批判”b】(嘲)。这一观点 采用的写作形式:“如果所谓艺术的价值,是在使明明目的宣 得到后来者的继承、推广和深化。1993年,陈方竞的《“文体” 传,而要令读者感不到自己是在被宣传的话,那么,《丽莎的哀 的困惑——关于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的重新评价》就肯 怨》是值得相当高评的作品了。《丽莎的哀怨》是采取反面的 定了该作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并且认为人们对蒋光慈和《丽 表现方法,就是它表面地处处都在傲慢着贵族阶级的神圣与 莎的哀怨》产生误读、误解,是因为作者采用的第一人称的自 高尚,威严而不可侵犯;处处都在痛骂‘黑虫’的蛮横与强暴; 叙体造成了读者的“困惑”所至(中国文学研究,1993.3)。9年后, 轻视‘黑虫’的愚蠢与无能;祷告‘黑虫’的没落与沉沦;但是, 王智慧在《激情叙述下的革命言说——蒋光慈小说创作简论》 实际上,完全相反;它如上面所说过的一样,的确地在告诉我 中再一次肯定了陈方竟的观点。(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2) 们,贵族阶级的强横卑鄙,莫路途穷,更在给我们暗示:‘黑虫’ 从以上论争中可以看出,持肯定态度的学者都认为在《丽 的蓬勃振起,无可压抑!”(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拓莎的哀怨》中根本没有蒋光慈对丽莎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同 荒者,第1卷3期,1930年3月10日)针对冯宪章的文章,华汉表达情;即使承认同情的存在,也把这种同情作为达到革命宣传目 了不同的意见:“我们读了《丽莎的哀怨》,并感觉不到俄罗斯 的的手段;或干脆说成是由于文本的艺术手法、叙述体式的选 贵族的‘强横卑鄙’,并感觉不出俄罗斯新兴阶级的应该兴起, 择给读者造成的误读。否定该文的学者,则首先肯定这种同 以至于‘无可压抑’,恰恰相反,我们只能感到作者所传染给我 情的存在,再由此追溯到蒋光慈的思想根源和阶级立场,最终 ·[收稿日期]2005一04—03 ··[作者简介】冯玉文,女,绥化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