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浓度6-BA对菊花出芽的影响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
专 业 生物技术及应用
不同浓度6-BA对菊花出芽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菊花组培快繁技术中不同浓度的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芽诱导的影响。以菊花嫩茎段为材料, 在M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0 (对照)、1.0、2.0、3.0、4.0 mg/L的6-BA,观察菊花的出芽诱导的情况。结果表明最佳出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4.0mg/L + NAA0.2mg/ L。另外Vc对防止外植体褐变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快繁技术;组织培养;菊花;褐变
Effects of 6-BA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the budding of Chrysanthemum
Abstract: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chrysanthemum group to cultivate in the quick numerous technology the different density 6- animal pen amino adenine (6-BA) pair of bud induction influence. Take the chrysanthemum tender stem section as the material, increases 0.0 separately in the MS culture medium(comparison),1.0,2.0,3.0,4.0mg/L 6-BA,the observation chrysanthemums bud induction situation. The result indicated the best bud induction culture medium is MS + 6-BA 4.0mg/L + NAA0.2mg/L .Moreover Vc to outside prevented plants the body turning brown to have the obvious function.
Key words: the quick numerous technology;tissue culture;chrysanthemum;Browning
目 录
引言 ‥‥‥‥‥‥‥‥‥‥‥‥‥‥‥‥‥‥‥‥‥‥‥‥‥‥9
1 材料和方法 ‥‥‥‥‥‥‥‥‥‥‥‥‥‥‥‥‥‥‥‥‥9
1.1 实验材料和用具‥‥‥‥‥‥‥‥‥‥‥‥‥‥‥‥‥‥‥‥9
1.2 培养条件‥‥‥‥‥‥‥‥‥‥‥‥‥‥‥‥‥‥‥‥‥‥‥9
1.3 培养方法 ‥‥‥‥‥‥‥‥‥‥‥‥‥‥‥‥‥‥‥‥‥‥10
2 组织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与处理(包括褐变、污染)‥‥‥‥‥‥ 11
2.1 褐变 ‥‥‥‥‥‥‥‥‥‥‥‥‥‥‥‥‥‥‥‥‥‥‥‥11
2.2 污染‥‥‥‥‥‥‥‥‥‥‥‥‥‥‥‥‥‥‥‥‥‥‥‥11
3结果与分析 ‥‥‥‥‥‥‥‥‥‥‥‥‥‥‥‥‥‥‥‥‥‥12
4小结与讨论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 14
引言
菊花 [ 1] (Chrysanthemum)为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或半灌木,又称“菊”、“秋菊”、“黄花”。株高20-200cm,通常30-90㎝。茎色嫩绿或褐色,除悬崖菊外多为直立分枝,基部半木质化。单叶互生,卵圆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一朵或数朵簇生。舌状花为雌花,筒状花为两性花。舌状花分为下、匙、管、畸四类,色彩丰富,有红、黄、白、墨、紫、绿、橙、粉、棕、雪青、淡绿等。筒状花发展成为具各种色彩的托桂瓣,花色有红、黄、白、紫、绿、粉红、复色、间色等色系。花序大小和形状各有不同,有单瓣,有重瓣;有扁形,有球形;有长絮,有短絮,有平絮和卷絮;有空心和实心;有挺直的和下垂的,式样繁多,品种复杂。在我国已有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现有3 000多个栽培品种;并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花卉,其产销量居四大切花之首。
目前,菊花的主要繁殖方法[2]有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压条繁殖、嫁接繁殖等,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点与不足,主要表现为繁殖速度不快、病虫害发生频率高、易受季节变化影响等等,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菊花的快速繁殖,则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与矛盾,已越来越成为菊花繁殖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在菊花种苗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本研究以菊花的嫩茎为外植体,利用不同浓度6-苄氨基腺嘌呤(6-BA) 和一定浓度的α-萘乙酸(NAA) 为外源激素,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旨在研究不同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