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观照2.ppt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观照2整理

第三节 汉语造词与传统文化观念 汉语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所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本节所述都是举隅性的。 一、汉语造词与传统哲学观 早在殷代便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后世孟子、董仲舒把它上升为“天人相通”、“天人感应”的理论主张。这种哲学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深刻,在汉语中也出许多天与人相比附、粘合的词汇,天回归人间,人的属性也升到天上。这表现在: * * 第一,指称词: ▲臣称君为“天”,皇帝成为“天子”、“天王”,容貌被称为“天颜”,文章被称为“天章”等。皇族被称“天族”。 ▲《诗·鄘风·柏舟》:“母也天只。”毛传云:“天,谓父也。”汉代曹大家《女戒》:“夫者,天也”,丈夫成了妻子的“天”。 ▲亲属之间被称为“天伦”,故有“天伦之乐”之说。 第二,才能:人的才能本是人的一种能力,但在汉语中却与“天”相属,如“天才”、“天赋”、“天分”;认为人的才能是天赋予的。 * 第三,性情:人的性情是“天性”,儿童的性格纯洁,称为“天真”。人的良心称为“天良”,没有良心称为“丧尽天良:人的命运称为“天命”、“听天由命”。人的寿命被称为“天年”。口语中常用“天知道”表示“不知道”或“故作不知道”。 第四,婚姻:人的美满婚姻;被看作是“天作之合”,毛传云:“合,配也。” ∴所有这些用“天”构成的词语,把天与人的属性融合在一起,处处留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的语言印 迹。 ∴ * 二、汉语造词与传统伦理观 任何民族都有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伦理道德。 ▲欧洲古代和中世纪以宗教的神学世界观为指引,建立一套欧洲的伦理道德观。 ▲中国古代,其社会意识既不是靠宗教,也不是靠法治,而是靠建立在封建宗法社会基础上的伦理道德来维系社会秩序的,并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 * ▲孔子倡导以“仁”为“至德”,“仁”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核心,强调“爱人”。从自我到家庭、社会、天下,都要合乎仁,把孝悌、忠信、礼、义、勇都作为仁的内容加以推广。 孔子 * 《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二人。”从造字的角度看,“仁”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仁”和“人”有同源关系。 《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也。” 这是对人的价值的赞美。人只有具有“仁” 的品德才能真正成为人。 《释名·释形体》云: “人,仁也。” 《礼记·中庸》: “仁者,人也。” ★“人”与“仁”成了互训。 * ▲从爱人的观念出发,汉语里涌现了仁爱、仁厚、仁慈、仁心、仁政等词汇。 *乐于助人,对人友爱,可称为“仁爱”“仁厚” *对人富有同情心称为“仁慈”、“仁心”。 *当政者施行利民政治,称为“仁政”。 *人们称赞有仁德的人为“仁人”、 “志士仁人”或“仁人君子”。 *人们称赞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勇敢之人为“仁人义士”。 *符合仁德的言论称为“仁言”;施行仁德的作风称为“仁风”;施行仁政的策略称为“仁术”等等 * ▲在古代汉语中,与“仁”相关的“义”的词汇中也有一批,同样反映传统的道德观念。如: *合乎正义—正义、道义、大义、侠义、义举; *具有义的情感—义愤、情义、义气、义正辞严、义形于色、仁至义尽; *义的称谓—义兵、义师、义士、义勇; *义的行为—起义、就义、仗义、义演、 大义凛然、见义勇为、仗义疏财、大义 灭亲、舍生取义、义无返顾; *不义的行为一背信弃义、忘恩负义、不仁不义。

文档评论(0)

chenchen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