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文学和文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讲 文学与文化 一.经典文本阅读 1.鲁迅:《文艺与政治的岐途》,《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3.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辅助阅读材料 1.沈从文:《小说与社会》,《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2.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十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3.阿多诺、霍克海默:《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九章,三联书店1984年版 5.夏中义:《历史无可避讳》,《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 6.赵勇:《何谓“文化工业”——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1期。 (一)关于《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1,背景知识 此文是鲁迅于1927年12月21日下午在上海暨南大学发表的演讲。 1926年,鲁迅从北平南下,先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去中山大学供职。但一年之后(1927年10月),鲁迅就辞去了中山大学的教职到了上海。 鲁迅辞职离开的直接原因是中山大学聘请了顾颉刚前来任教。其深层原因与政局的突变有关。 鲁迅:“顾来我走” 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在革命的氛围中,鲁迅辞去厦门大学的教职,于1927年1月16日前往广州,来到了革命的策源地。然而,在广州呆了两个月,鲁迅对这个地方就形成了很糟糕的印象:“原来往日所闻,全是谣言,这地方,却正是军人和商人所主宰的国土”。“广州的人民并无力量,所以这里可以做‘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做反革命的策源地”。 “四一二”与“四一五”政变 “革命”是理解鲁迅这篇讲演的关键词,革命也是当时最大的政治。 对革命的怀疑:“革命也如此的,坚苦的进击者向前进行,遗下广大的已经革命的地方,使我们可以放心歌呼,也显出革命者的色彩,其实是和革命毫不相干。这样的人们一多,革命的精神反而会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 关于“革命文学” 在广州期间,鲁迅曾去黄埔军官学校做过一次演讲(1927年4月8日),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在这篇演讲中,他已经鲜明地表达了他对“革命文学”的看法: “在这革命地方的文学家,恐怕总喜欢说文学和革命是大有关系的,例如可以用这来宣传,鼓吹,煽动,促进革命和完成革命。不过我想,这样的文章是无力的,因为好的文艺创作,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为革命起见,要有‘革命人’,‘革命文学’倒无须急急,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 鲁迅在上海的这次演讲,其思路可看作广州那次演讲的延续。即都是想阐明一个文学与革命,即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往后看看,又可把鲁迅的这篇演讲看作是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一个前导。 创造社、太阳社的才子们发起了一场声讨鲁迅的文化围剿。在这场围剿中,鲁迅被描述为“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冯乃超) 化名杜荃的郭沫若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文中说: “鲁迅是二重反革命的人物。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反革命的人物。 ……他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谛)。” 鲁迅被迫应战,在《“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命》等文章中,鲁迅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他在《文艺与政治的岐途》中的论述。 2,文本解读 此篇演讲中,鲁迅以文艺与政治的冲突为逻辑起点,论及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文艺与社会,其二是文艺与政治。 在文艺与社会的问题上,鲁迅并不认同那些离开现实人生、躲在“象牙之塔”里营造出来的风花雪月的作品,而是肯定了文学与现实人生的联系。 结合他在1931年的相关论述,这个问题也许会看得更加清楚。 日本的厨川白村(H. Kuriyagawa)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说:作家之所描写,必得是自己经验过的么?他自答道,不必,因为他能够体察。所以要写偷,他不必亲自去做贼,要写通奸,他不必亲自去私通。但我以为这是因为作家生长在旧社会里,熟悉了旧社会的情形,看惯了旧社会的人物的缘故,所以他能够体察;对于和他向来没有关系的无产阶级的情形和人物,他就会无能,或者弄成错误的描写了。所以革命文学家,至少是必须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的。 为什么鲁迅要强调感同身受的重要性呢?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鲁迅所欣赏的一条创作原则,但在其背后却隐含着鲁迅的文艺观。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

文档评论(0)

daij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