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生态关系_0
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生态关系
本文由笔者在UCLA写作 研究 班的一篇论文 发展 而来,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一直得到黄宗智先生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忱。同时非常感谢两位评审人艾仁民博士与夏明方教授仔细的阅读与犀利、中肯的修改意见。但文中存在的任何观点与事实错误概由笔者负责。
一 引 言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对 中国 农村 经济 的研究总体上由阶级斗争学说与市场经济学说主宰。1950~1970年代主导农民、农村研究的是阶级斗争学说。根据这一学说,中国 历史 上的农村仿佛充满了受尽压迫与剥削而被逼揭竿而起的农民。1980年代初以来流行的则是市场经济学说。在这一学说看来,中国历史上的农民仿佛都是受利润驱使、想尽办法挣钱的理性投资者。前一种学说明显是受到了当时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 影响 ,而后种思潮则与1970年代末农村改革以来的 政治 经济形势有关。不能否定,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不断的农民起义,也存在蓬勃发展的农业商业,但造反、逐利毕竟只是农民中的部分或他们的部分特性,他们中的多数及农民的主要特点还是力图适应当地环境而生存的劳动者。
一————————
文中江汉平原范围大致相当于清末的荆州府(不含宜都)、汉阳府(不含黄陂)、安陆府、荆门直隶州(不含远安)及武昌府江夏县。由于1949年以来这些政区的名称与辖区频繁变更,行文中行政单位名称除洪湖(1951年建县)外基本上指清及民国时期,没有改成现今采用的新名。
阶级斗争学派因为意识形态太浓而在中国学界日趋沉寂,市场经济学派却不断普及并逐渐形成其主导地位。在小农研究领域,这一学派以舒尔茨理性小农的 理论 影响最为广泛。按照他的说法,为适应市场刺激与机会,农民会寻求最大的利润。为此他们会最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Schultz,1964:36~48)。换句话说,市场决定了传统农业中资源的最理性运用,而农民表现也像资本家一样理性。他承袭的是亚当·斯密的理论,斯密认为市场竞争与个人追逐利润相结合会导致劳动分工及生产专业化,并反过来导致资本主义发展(Smith,1976 I:7~16)。他们两人都认为市场刺激是农村转变的主要动力(黄宗智,1992:8)。
然而斯密与舒尔茨都忽视了环境因素。斯密考虑的是稳定环境条件下可利用资源的使用,他没有考虑不确定环境条件下对这些资源利用的可能变化。舒尔茨则干脆撇开环境因素,他甚至把那些受到水旱灾影响、有新建大坝的 社会 排除在其考虑之外(Schultz,1964:37)。
————————
诚如吴承明指出:“任何经济学理论都要假设若干条件或因素可以略去或不变,否则不能抽象出理论来。这种假设是与历史相悖的。”(吴承明,2001:21)但既然水灾是影响江汉平原农业生产的极重要因素,在我们的 分析 中就无法将其忽略。
但在理解、研究传统农业时,我们却不能无视环境的作用。即使现在,农业生产仍受到不稳定 自然 环境的深刻影响,这与在可控条件下进行的 工业 生产完全不同。在舒尔茨看来,传统农业社会也是一个没有人口压力的社会,“所有想要和能够胜任工作的劳动力都得到了就业” (Schultz,1964:40)。但明清以来的中国农村并非如此。
因此,这一解释受到夏明方的强烈批评,他认为斯密、舒尔茨以及那些利用他们学说的中国学者把前工业社会的农村经济浪漫化了。他特别批评他们有意无意地忽视环境变迁(特别是自然灾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他认为自然灾害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如民国时期华北农村不确定的环境条件迫使农民选择粮食生产以确保生存;在高度的生存压力下(人口压力加上缺少生存资源),贫民也会冒高风险卷入市场以追求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回报。他认为这才是农村商业化的真正动力(夏明方,2000a)。
夏的批评代表了中国学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重视环境因素的趋势。在西方的中国小农经济研究中,这一趋势早就出现了(黄宗智,1986、1992),而且也表现在广义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裴宜理,1980;周锡瑞,1987;濮德培,1987;Scho- ppa,1989等),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保护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等的影响下显得更加突出(伊懋可,1993;奥思本,1994;伊懋可、刘翠溶,1995;马立博,1998;彭慕兰,2000)。
这些研究虽均重视环境,但各有侧重,或把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放在一定的环境中理解,或以环境变化为重点,从此出发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虽然研究者们已开始倾向于把环境变化置于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如伊懋可、刘翠溶,1995),但多是从国家或精英角度自上而下地看环境的变化,很少从农业生产或农民的角度看环境变迁。此类研究的
————————
近年来对中国环境史(特别是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的研究可见张国旺200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活力潜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_0.doc
- 深度挖掘人口红利,助力中国经济增长_0.doc
- 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_0.doc
- 清代丁村田契研究.doc
- 清代丁村田契研究_0.doc
- 清代佃农的中农化_0.doc
- 清代前期农民的家庭手工业_0.doc
- 清代江南人口与住房的关系探略_1.doc
- 清代江南人口与住房的关系探略_2.doc
- 清代江南人口与住房的关系探略_0.doc
- 中国行业标准 DB/T 100-2024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pdf
- 《GM/T 0138-2024C-V2X车联网证书策略与认证业务声明框架》.pdf
- GM/T 0138-2024C-V2X车联网证书策略与认证业务声明框架.pdf
- DB/T 100-2024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pdf
- 中国行业标准 GM/T 0138-2024C-V2X车联网证书策略与认证业务声明框架.pdf
- 校园周边书店阅读氛围对初中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校园餐饮卫生监管与食品安全教育创新模式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平衡机制的法律法规完善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1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治疗中的并发症预防与护理措施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