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邦大旱》札记_0.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鲁邦大旱》札记_0

读《鲁邦大旱》札记 孔子对曰 1 号简原释文作“孔子答曰”。围绕这个读为“对”的字,原注释云:“从曰,合声,读为答。《集韵·入合》:答、畣、畗,德合切,当也。古作畣、畗,通作荅。简文从曰。从曰、从田常通用。”这种写法的字在先前发表的战国文字资料中已有所见。望山 2 号墓 47 号简云:“雕杯二十合(从曰)。”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先生所作考释说:“合(从曰)从曰合声,答之古文作畣,应即由合(从曰)讹变。信阳 109 号简……为之如何?合(从曰)曰……,合(从曰)曰即答曰。字在此当读为合。合字古训配,训对。二十合即二十对。” [1] 传出洛阳金村的一件玉璜铭云:“上变下动,相合(从曰)和同。”“相”下一字裘锡圭、李学勤先生都读为“合” [2] 。又郭店《老子》甲组 26 号简“ 治之于其未乱”句下有此字,原释文释为“合”,原注释对其下缺文说:“简文所缺之字,据帛书本和今本可补作抱之木生于毫。” [3] 黄锡全先生《汗简注释》“畣”字条认为:”畣盖合字别体,由合(从曰)而变。” [4] 从上揭诸例看,战国文字中的此字,似当如黄先生所云,看作“合”字别体。在多数场合,迳读为“合”。 “合”用作对答之字,按后世的用字习惯,有两种可能。一是用作“答”。唐张参《五经文字》卷中艸部“荅“字条云:“此荅本小豆之一名。 对荅之荅,本作畣,經典及人間行此荅已久,故不可改变。 ” [5] 按照前引黄锡全先生的推测,“畣”即“合”字别体。又如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奉阳君合臣曰”,《十问》“容成氏合曰”、“彭百合曰”,“合”均读为“答”。二是用作“对”。《汗简》有如“合”之“对”字。黄锡全先生指出:“即合字。……合古义同荅,与对字互训。陈侯因次敦合扬氒德即金文习见之对扬。” [6] 在先秦古书,习见“对曰”,而少见“答曰”。在《论语》、《礼记》中,屡见“孔子对曰” [7] ,“孔子答曰”则无一见。有鉴于此,简文恐当读为“对”。3号简的“ 毋乃谓丘之合非与”的“合”亦然。 庶民知说之事鬼也 2 号简记孔子之语原释文作:“庶民知说之事,视也,不知刑与德……”并解释说:“智敚之事,读作知说之事。敚,夺字,从兑得声,通作说。说乃古代传统的求雨祭名。《周礼·春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类,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说。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皆祭名也。郑玄云:攻、说皆以辞责之。贾公彦疏:攻、说用殷而已。本简下文云传统的大旱之祭用圭璧币帛,是辞中之敚宜读作说。《淮南子·泰族训》祈祷而求福,雩兑而请雨之兑,与敚、说乃同一字的通假。孔子以为,抗御大旱民间但知说祭,不知须保持刑德之治。” 对于原释文中的“视”字,黄德宽先生有不同意见 。他说:“视字释文可商。其字作 ,从示无疑。被隶作见的部分,就形而言 自然 也有道理,但读视也,文辞不通。我们以为此字应当 分析 为从示、鬼声,即鬼之异文。一是视字在郭店、上海楚简中均从目从人作,与见之别在人之腿部的弯曲与否,这已是大家的共识,尚未见从 “ 示 ” 的 “ 视 ” 。二是此字的写法与郭店简《老子》乙之畏作 ,本书《民之父母》中的威作 ,构形非常接近,不同之处在于一作鬼头,一作目。其实古字中 “ 目 ” 写作 “ 田 ” 伺空见惯,本书之胃多次出现,或作 ,或作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此处所谓的视,与《民之父母》的威和《老子》乙篇的畏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和用法。《陈方簋》恭盟鬼神,之鬼也从示、鬼声,故可将此字读作鬼。” [8] 依照黄先生的分析,此字释为“鬼”,在形体上应可讲通。 在将此字释为“鬼”之后,相关句读也连带有了调整的可能。即原来断读的“事”、“鬼”二字当连读。事鬼,即奉事鬼神。《 论语·先进》记:“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既为“事鬼”一读提供了传世典籍方面的辞例,同时也表明“事鬼”的“鬼”可以兼赅鬼神。至于全句的句读,则似有两种选择。一作“庶民知说之事鬼也”,一作“庶民知说之,事鬼也”。在后一种场合,事鬼是孔子对“说”的含义的判断。而在前一种场合,事鬼是民众的知识。由于随后说“不知刑与德”,与“知”如何相对,似以前一种选择为好。 其欲雨又甚于我,又必待吾命乎 4 、 5 号简所记子赣之言原释文作:“夫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