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楚简札记二则_0
读楚简札记二则
(一)郭店〈窮達以時〉簡一一至一三:「動非為達也,故窮而不□;□【非】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口+口+文﹞。□□□□□□□□□□*﹝口+畀﹞而不芳。」所補「非」字,從裘錫圭先生之說。末十四字,裘錫圭先生說,與之相當之句,《荀子.宥坐》作「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韓詩外傳》卷七作「夫蘭茞生於茂林之中,深山之間,不為人莫見之故不芳」。簡文「而」上一字疑當釋「*﹝口+鼻﹞」,但與見於字書之「*﹝口+鼻﹞」異義,當是「嗅」之異體。 [1]
鉉案,簡文「*﹝口+畀﹞」釋為「*﹝口+鼻﹞」字之說,當屬可信。〈語叢一〉:「臭,鼻司也。」「鼻」字,裘錫圭先生說:
「臭」下一字似「睪」之簡體,但從文義看則應是「鼻」字訛省之體,《窮達以時》篇一三號簡有*字,右旁疑亦是「鼻」字訛省之體,參看彼篇注一六。又疑此字是「畀」之變體,讀為「鼻」。 [2]
《說文》:「鼻,引气自畀也,從自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當云:「從自,畀聲。」「畀」,甲骨文象矢形而突出扁形的鏃部,應是金鎞箭的「鎞」的初文。 [3] 〈語叢一〉「鼻」字,應是「畀」之變體,讀為「鼻」;〈窮達以時〉「*﹝口+畀﹞」,右半所從也應是「畀」之變體,讀為「*﹝口+鼻﹞」。
「鼻」,本作名詞,指鼻子;在閩方言及客家方言中,有引申作動詞的用法,表「以鼻就臭」,亦即作「嗅」之意者。 [4] 明劉基《郁離子.牧豭》:「鼻糞壤而食腥穢。」清李漁《閑情偶寄.種植下.草本》:「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從傳世典籍來看,「鼻」作動詞用,並不太早;不過,也不排除上古就有這種用法,雖然未見諸典籍,但卻在方言中被保留下來。
五官之名而有作動詞用法者,也有例證,羅翽雲《客方言.釋言》:「以鼻就臭曰鼻。」其釋云:
〈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公羊.莊十三年傳》:「曹子手劍而從之。」此以手執物即曰手也。楊子《法言》云:「子胥抉目東門,曰眼之。」此以眼視物即曰眼也。又如以指示物即曰指,以耳聞名即曰耳,皆實字虛用也。以鼻*﹝鼻+臭﹞物即曰鼻,同此例。〈西京賦〉「鼻赤象」,此鼻字亦虛用,然其義別。 [5]
再以「目」言之,《說文》:「目,人眼。」可引申作動詞用,《公羊傳.桓公二年》:「此其目言之何?」何休注:「目,見也。」《廣雅.釋詁一》:「見,視也。」
簡文「*﹝口+畀﹞」應是從「口」、「畀」聲之字,讀為「*﹝口+鼻﹞」,表「鼻」字的動詞用法。裘錫圭先生將此字釋為「*﹝口+鼻﹞」,但說字書中此字無有作「以鼻就臭」之意者,故將此字視為「嗅」之異體。筆者則以為,若將「*﹝口+鼻﹞」視為「鼻」之動詞用法,則從字形和詞義而言,似乎也能說得通;不一定要將此字視為「嗅」之一字異體。
(二)上博簡〈容成氏〉簡二十二:「禹乃建鼓於廷,以為民之有*﹝言+去﹞告者*(訊)焉。」 [6]
「*﹝言+去﹞」,陳劍先生讀作「謁」。 [7] 鉉按,此字當讀作「訴」、「愬」,《說文》:「訴,告也。」或作「*﹝言+朔﹞」、「愬」。簡文「*﹝言+去﹞」,從「去」諧聲,「去」,古音為溪紐魚部;「訴」、「愬」為心紐鐸部; [8] 韻部是疊韻,聲紐則是牙音和齒頭音的關係。「愬」從「朔」諧聲,而「朔」則從「*﹝朔-月﹞」諧聲,董同龢先生將「*﹝朔-月﹞」歸在疑紐魚部入聲韻,「朔」在心紐魚部入聲韻,「愬」在心紐魚部陰聲韻;董先生並在心紐﹝ s ﹞「朔」字後標﹝ k ﹞,表示它有和見系(牙音)諧聲的情況。 [9] 可見「愬」字聲紐雖在齒頭音心紐,但它和牙音(見系字)有音近的關係。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上毋間阹,下雖善欲獨何急?」「間阹」即「間隙」。 [10] 阹,古音為溪紐魚部;隙,為溪紐鐸部。魚、鐸為陰入對轉。從「*﹝隙-阜﹞」聲可和從「朔」聲相通,《易.履.九四》:「履虎尾,愬愬。」「愬愬」,《釋文》引馬本、《說文》「虩」字所引均作「虩」,愬,古音為心紐鐸部;虩,為曉紐鐸部; [11] 聲紐也是上文所說齒頭音和牙音的關係。
簡文「*﹝言+去﹞告」讀為「愬告」,「愬」即「告」也,《詩.邶風.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朱熹《詩集傳》:「愬,告也。」《楚辭.九思.憫上》:「思怫鬱兮肝切剝,忿悁悒兮孰訴告。」《後漢書.獨行傳.諒輔》:「至令天地否隔,萬物焦枯,百姓喁喁,無所訴告。」「訴告」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