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汉译佛经修辞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关于汉译佛经修辞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论文 关键词 汉译佛经 修辞研究 综述
论文提要 本文以《佛经语言学的研究现况》、《佛经 文献 语言研究论著目录(1980—2006)》两种文献为线索查阅了相关论著,对二十世纪以来汉译佛经修辞研究的成果加以综述,以期推动汉译佛经的修辞研究。
从修辞角度研究佛经的成果较为少见,《佛经语言学的研究现况》、《佛经文献语言研究论著目录(1980—2006)》两种文献中著录的修辞研究也不多。本文以这两种文献为线索查阅了相关论著,现综述如下,以期推动汉译佛经的修辞研究。 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1 汉译佛经本身有关修辞的论述及译经对修辞的要求
“藏经”一词,在 中国 出现的时间约为南北朝。“藏”,是梵文箱子、筐等词汇的意译;“经”,亦从梵文转译,原意为用一根绳子贯穿花瓣。佛教僧人借此作为比喻,意为:收集释迦牟尼的教诲,永不散失。在佛经中运用修辞劝化众生的例子俯拾皆是。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一、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中均对修辞有具体论述。以“譬喻”立名的经典现在也有多部存世。
佛经本身即注重修辞,佛经的汉译中同样注重修辞。因为梵文、中亚古代语言都是很难掌握的,翻译不仅涉及语意本身的对译,还要使翻译出来的汉文符合汉语的修辞方法和语言习惯,以便中国信众接受。所以,佛经翻译的最后一步工作就是润色修辞。这种再创作性质的汉译佛经中的修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2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前的汉译佛经修辞研究
梁启超指出:“吾辈读佛典,无论何人,初展卷必生一异感,觉其文体与他书迥然殊异”,进而从十个方面作了论述。所谓“文体之变化”其实就是结构、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的修辞。胡适说:“印度的文学有一种特别体裁,散文记叙之后,往往用韵文重说一遍。……这种体裁输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文学上却发生了不小的意外影响。”
关于风格上“华梵结合、韵散兼行、雅俗共赏”的行文体制,胡适从四个方面作了解释。关于结构,陈寅恪谈到:“佛典制裁长行与偈颂相间,演说经义 自然 仿效之,故为散文与诗歌互用之体。后世衍变既久,其散文体中偶杂以诗歌者,遂成今日章回体小说。其保存原式,仍用散文诗歌合体者,则为今日之弹词。”
另有陈竺同《汉魏六朝之外来譬喻文学》对中古汉译佛经之譬喻修辞进行了一些研究。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汉译佛经修辞研究
3.1 大陆地区的研究
3.1.1 总体研究
骆小所认为,在 历史 上佛教文化对汉语语音修辞、文体等 发展 具有促进作用。陈光磊、王俊衡的《中国修辞学通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中设有专章讨论“佛经传译与名理玄学的修辞思想”,在修辞学史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孙昌武对汉译佛典的语言、行文体制、文学体裁、构思和表现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
3.1.2 辞格研究
目前大陆地区对汉译佛经中修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比喻辞格。孙昌武、吴海勇、梁晓虹、陈兰香对此都有深入的研究。
3.1.3 风格研究
汉译佛经的语体风格与语言风格非常特殊,在很多方面与中土文献迥然有别。对此,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其一,汉译佛经中多采用四字格,日本学者早揭此秘。国内孙昌武亦曾述及。朱庆之认为“四字格”系当时译经者受佛典原典偈颂文体影响所致。俞理明认为先秦典籍中的诗歌韵文以四字句为常,至汉代大量使用,汉末译师正是受其影响和启发。丁敏认为汉译佛经中的四字格一则是受当时盛行的骈体文风的影响,二则是因为四字格琅琅上口,适应佛典口诵的需要。吴海勇在考察以上几位学者著述的基础上提出,在汉译佛经四字格形成过程中,梵典首卢偈文体起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加上四字格本身的优势,两者共同作用最终使四字格上升为译经的主流选择。陈文杰对此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最早的翻译者在汉地首先接触和熟悉的是道家的方术文献,他们之所以选择四字格,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受到道家方术文献的影响。
其二,汉译佛经呈现出独特的语体特征。朱庆之认为,汉译佛经语言“是一种既非纯粹口语又非一般文言的特殊语言变体”,“既不避俗也不避雅、而是雅俗兼容因而比较接近口语的特殊语体。”其文体特征一是刻意讲求节律,二是不押韵,不求骈偶对仗。
其三,汉译佛经一般采用韵散结合的结构模式。孙昌武说:“法句以单篇偈颂、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偈颂组合来宣说佛义,这是一种训喻警句的体裁。”吴海勇认为,后出佛经保持偈散结合的叙事方式,正是对古印度文化与原始佛教传统的承袭。
其四,汉译佛经修辞深受梵文佛教语言的影响,普慧对此曾作过探讨。
其五,汉译佛经中存在大量套语,陈开勇对此有深入研究。
其六,普慧还曾谈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