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_0.doc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_0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中国 新时期,西方史学史学科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 。当我们迈步新世纪,立意开创中国 的西方史学史 研究 新局面的时候,不由想起了我们的前辈,想起了他们创业的困难,耕 耘的艰辛。   茫茫大漠,人们多么渴望能听到先行者的驼铃;置身浩浩丛莽,人们多么希望能发现 探索者的足印,已故著名 历史 学家耿淡如先生(1898——1975年)便是这样的一位先行者 ,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耕耘者与奠基者。   耿淡如先生生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治世界中世纪史,晚年致力于 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64年9月,我考取了他的研究生,有幸成了他的“关 门弟子”,但却是“文革”前西方史学史专业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的研究生。每每忆 及先师,他的人生之路与学术贡献,尤其是他对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所作出的贡 献,就分外明晰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一   当我于1959年9月进复旦大学历史系就读的时候,先师已步入花甲之年,当时历史系名 教授云集,可与北京大学历史系相媲美,在全国史坛熠熠闪光。刚过弱冠之年的我,对 他们是仰视的,充满了敬意。是时,系里盛传有“三老”:周谷老(周谷城)、周予老( 周予同)、耿老(耿淡如),并简称为“二周一耿”。他们三人同庚(均生于1898年),都 是在上个世纪出生的人。三人中周予同先生生于1月为最大;先师生于3月,次之;周谷 城先生生于9月,列老三。在他们三人中,“两周”在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程之后,都 曾亲历大地重光,有过劫后重生般的欢悦,尤其是周谷城先生,在其耋宿之年,还入阁 人大,积极参政,位居第六和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经历过一段很璀璨的人 生之旅。   相比之下,先师的人生轨迹,却要平凡得多,但也苦涩得多。终其一生,他淡泊名利 ,追求真理,勤奋治学,从不向困难低头,从不向权势屈服,在平凡的经历中又处处显 示出他的不平凡,直至晚年,当病魔时刻在折磨他的时候,他仍在奋争、求索,笃学矢 志,至死不渝,从中所辐射出来的一位学者的人格力量,足以震慑一切邪恶与丑陋的东 西,也使后世学人歆羡与崇敬(注:为了纪念耿淡如先生百年诞辰,1999年在 台湾 出版 了《耿淡如先生国际 问题 论文集》(上、下册),辑录先生在1936-1938、1946-1948年间 发表的有关国际问题的论文,计百万余字。如今翻阅,深为先师那时的多产与才智所折 服,对于当今国际问题研究者亦不无 参考 价值。对比之下,先师在1949年后则主要从事 外国史学的翻译与介绍,而著述真是惜墨如金了。对这类现象,我不知道该作如何解释 。)。   人生充满了缘份,不是吗?先师与我竟是同乡,1898年3月,他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的 一个农家,距我的出生地正余乡不远。虽然耿家贫寒,但不识字的父母都力意要把他培 养成一个文化人。他最初在一家老式的私塾学堂里念书,后又进小学,毕业后,他以工 读方式在海门中学完成学业,1917年,他只身闯荡,来到上海,考入复旦大学文科。虽 然,他的家庭无力供养他上大学,不得不继续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日间就读、晚间 在学校图书馆做些管理或抄写工作)艰难地维持学业。大学三年级时,他曾一度中断学 业,回故乡海门中学执教。1922年重返复旦,至1923年以优异成绩获取“茂才异等”金 牌。大学毕业后,相继在海门中学和复旦大学附中教授 英文 、史地等课程。后来,他在 一位热心 教育 的同乡富商郁先生的资助下,于1929年去美国留学,入哈佛大学研究院, 研究 政治 历史与政治制度,获硕士学位,1932年5月学成归国。   先师回国后,开始在大学执教,从1932年直至去世,他在大学讲台上度过了整整四十 余年的教师生涯。1932年至1937年任复旦大学和光华大学政治系教授,兼任暨南大学教 授,讲授西洋通史、政治史、外交史、政治思想、政治学、国际公法等课程,并担任东 方杂志、外交评论杂志评论员,撰写有关国际问题的论文。抗日战争爆发,复旦大学内 迁,由于老母年迈,他滞留在上海“孤岛”,任光华大学政治系主任,兼任大夏大学历 史 社会 系主任。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渝沪并校,他辞去大夏大学的教职,重任复旦大 学和光华大学两校政治系主任,直至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先师由复旦大学政治系转入历史系从事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工作,此 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但在他的人生旅途上却翻开了新的一页。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 兴,人气凝聚,各行各业都显示出了蓬勃的朝气。当时的高等教育是 学习 苏联,历史学 科也不例外,为了推进历史系的教学改革,他一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藉以掌握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他决心自学俄文,以便更好地借鉴与汲取苏联 在世界史学科领域的成就与经验。于是,他以一个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