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早期《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

论早期《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 【 内容 提要】 《申报》早期刊载的文学作品,使该报身为新闻报纸却被赋予浓郁的文学色彩,成为 中国 新闻史上第一个大量刊载文学作品的“新闻纸”。这些文学作品对创刊之初的《申报》的立足和 发展 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刊载其上的文学作品为适应“新闻纸”这种特殊的传播渠道,在文体上也发生了诸多“新变”,具有了通俗性、新异性、地域性三大特征。整体看来,除了竹枝词等民歌俚曲,早期《申报》刊载的译本小说等,其文学价值都相当有限。但是,这种文学传播方式却给此后的报刊文学以重大启示,且促使近代出现了大量职业作家。   《申报》是中国近 现代 史上寿命最长、 影响 最大的新闻报纸。它创刊于1872年,至1949年停刊,前后延续77年。早期《申报》刊载有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它们一方面使《申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大量刊登文学作品的“新闻纸”,另一方面为国人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即利用了报刊这一新型媒介。继《申报》之后,《瀛寰琐纪》等文学综合性期刊、《海上奇书》等小说专刊一一问世,围绕这些报刊谋生的职业作家也亮相文坛,成为近代文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申报》所刊载的文学作品长期以来游离在文学 研究 者的视野之外。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把《申报》作为新闻报纸来研究,人们首先关注的显然是该报的新闻价值。其中刊登的文学作品,不过是新闻之余的消遣性点缀, 自然 可以忽略不计。其二,晚清时期,借助报纸、杂志等现代传媒发表文学作品的最典型的媒介,是以《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晚清四大杂志”为代表的文学报刊,所以,在研究近代传媒与文学的关系时,研究者常常聚焦于当时涌现的大量文学报刊。事实上,早期《申报》为什么要刊载文学作品,它究竟刊载了哪些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借助新闻报纸问世在文体上发生了哪些新变,它们具有怎样的文学价值,它们对《申报》以及此后的文学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系列的 问题 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申报》刊载文学作品之理由   《申报》创刊初期,刊载的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时事新闻、朝廷谕旨、各色广告、论说、诗词和小说。具体考察,《申报》创刊之初的183期,有85期刊登了文学作品。换言之,《申报》二至三天便要刊载一期文学作品,篇幅大约占报纸自编稿的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早期《申报》刊登文学作品比例之大、频率之繁、数量之多,在“新闻纸”的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因此,《申报》创刊不久,便因刊载文学作品而蜚声海内。滇南香海词人《洋场咏物词》“附言”推崇《申报》说:“握江淹之彩笔,携李贺之锦囊。论事则琴座生风,摛词则银台浣露。鸡林贾客愿易名篇,凤诏诗仙争钞杰句。固已播誉风流之窟,蜚声翰墨之属矣。”   早期《申报》刊载文学作品,是吸引文人读者、开拓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我国近代报刊一开始都是由洋人创办,是对西方新闻模式的直接沿用。利用文学作品吸引读者、开拓市场,是西方报刊普遍运用的手段,中国近代创办的报刊,自然加以袭用。   然而,初创时期的《申报》刊载文学作品,还有其特殊的原因。   首先,在新闻稿不足的情况下,文学作品充当了填补报刊篇幅的主要材料。《申报》作为新闻报纸,其最主要的功能本应是编纂鲜活的新闻以飨读者。众所周知,新闻得以迅速有效地传播,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铁路和邮局等基础 交通 设施的建立、公共舆论空间的开放、民众对新闻时政的敏感、有职业责任的“访员”(记者)队伍的健全等等。然而,这些条件在《申报》创刊初期尚不成熟。晚清著名报人、小说家孙玉声说:“当日犹轮轨未通,交通迟滞,各埠访函之来,远道者十数日,或数十日不等,即近如苏杭,亦须二三日始达,电报则仅上谕可传外,其余无只字,故主政者于每日报中材料,颇感困难。一届冬令封河,京津各道消息不通,岁除各官署封印以后,未至开印,公牍俱无,致巧媳尤难作无米之炊。”(注:孙玉声:《新闻报三十年来之回顾》,见《新闻报三十年纪念文·纪念文》,新闻报馆编印,1922年,第6页。)无米下锅的现状敦促创刊伊始的《申报》在新闻之外另寻稿源。况且,《申报》虽然由英国商人美查出资创办,却一开始就形成了“洋人出资,秀才主笔”的格局。钱昕伯、何桂笙、蔡尔康、韩邦庆等来自江浙一带的落第秀才主持报务,他们都不是专业的新闻编辑人才。点评时政、借民歌俚曲抒情,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以论说充篇幅,间及诗词杂稿”(注:孙玉声:《新闻报三十年来之回顾》,见《新闻报三十年纪念文·纪念文》,新闻报馆编印,1922年,第6页。)。因此,《申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大量刊登文学作品的新闻报刊。   其次,“学子”和“名流文士”是创刊初期《申报》的主要读者群。《申报》创刊之初就注意刊载不同的内容,以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一为谕旨、宫门抄等,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