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种批评逻辑.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评一种批评逻辑

评一种批评逻辑 文学史总是要不断地重写的,对作家作品也不应该有固定的看法。每当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时候,都会引起批评家们对已有定评的文学现象做出新的评价。这并不奇怪。但是,这种评价应该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否则他自己就难免会成为批评对象。世界上没有指点一切而不受别人指点的人物。卞之琳有诗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就表现出这层关系。批评家在评衡作家时,读者必然也在评衡你本人。他们要看看你的秤星是否钉准,量具是否合适。 近年来,重评文学史的论著的很多,指责名家的文章亦复不少,有的具有说服力,有的却令人看得莫名其妙。近读葛红兵的两篇大作:《为二十世纪 中国 文学写一份悼词》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 理论 批评写一份悼词》,感到有“横扫一切”之势,逻辑极其混乱,简直是强词夺理。然而此等文章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它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值得作为个案来进行剖析。 文学批评,还是 政治 伦理批评? 文学批评,顾名思义,应是对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进行文学上的批评。虽然文学思潮往往与特定的 社会 政治背景有联系,作品水平的高低也与作家的人格力量密切相关,但文学批评的侧重点毕竟应在文学上,所以新批评派很强调文学批评的文学性。但是《悼词》的批评重点显然不在文学性上,而是在政治伦理上,同时兼及个人道德。 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他要寻找“一个无懈可击的作家”、“一种伟岸的人格”,然而他说:“很遗憾,我找不到。我宁可认为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是王实味、遇罗克、张志新、顾准……虽然他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没有写什么文学作品,可是他们的人生就是一篇完美的诗章,他们写出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能叫文学大师吗?”诚然,这几位战士的人格都很伟大,他们为追求真理而历尽苦难,不屈不挠,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人格伟大是一回事,是不是文学大师则是另一回事。连《悼词》的作者也承认,他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没有写过文学作品。然而,没有写过文学作品,或者偶尔写过一点文学作品的人,怎么能够称得上“文学大师”呢?如果以人生诗章为选择标准来进行评论,那么你所论述的就不是文学史,你所从事的也不是文学批评。也许,这个悖论太明显了,面对别人提出的批评,作者实在无法辩解,所以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就改口道,这“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就是说他们是文学大师了”。看看原文,语气是这样肯定,哪里是什么“比喻的说法”呢? 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世界上要寻找一个无懈可击的人,是找不到的,不管他是作家或者不是作家。即使是《悼词》中所推崇的那几位,恐怕也都是有缺点的,并非“无懈可击”。报上不是已有张扬他们缺点的文章出现了吗?然而,即使这些缺点是事实,这也无损于他们的伟大。因为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是只须观其大节,考察其主要之点,而不必责备求全的。《悼词》的作者不但要责备求全,而且所责往往不是作家的缺点,有时倒恰恰是他们的优点。这只能说是作者的批评标准有 问题 。比如,为要“揭穿”关于鲁迅的“爱国主义神话”,作者指责道:“然而他真的是这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廷走狗的任务?徐锡麟,他的同乡能做的,秋瑾,一个女子能做的,他为什么不能做?难道他不是怯懦吗?”这种指责,看起来义正词严,其实却暴露了作者既不了解中国革命,也不了解鲁迅思想,却硬要将自己的错误思想强加于人的霸道作风。稍知道一点革命 历史 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在中国或外国,暗杀都是革命党人曾经采用过的手段,但实践证明,这虽然是英勇行为,却并非一种正确的革命策略,不可能对敌人进行根本性的打击。鲁迅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切了解,他反对赤膊上阵,主张壕堑战,提倡韧性的战斗精神,这正是他的深刻之处。而《悼词》作者却反而指责他不去执行错误路线,这岂非是非颠倒,正误混淆?而且,退一步说,即使是某项正确的行动,也不能责成人人都去做。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抗击日本侵略者,是民族大义所在,人人应该出力。但是,并非人人都要上前线,如果将所有人都驱上战场,要求大家都拿起枪来冲锋陷阵,那么,全国倒反而会陷入混乱之中,抗日战争也无法进行了。 借用鲁迅的话来说,持这种激烈论调者,其实是“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脱离社会无视历史的酷评 《悼词》的作者实在是一位酷评家。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所谓“酷”,是指“苛刻”的意思,并非时下青年流行语中含有“俊”、 “帅”之意的“酷”。 《悼词》的酷评,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对作家提出非分的要求。 比如,文中指责钱钟书道: “钱钟书这样的人,他在文革中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他实行的是乌龟 哲学 ,鸵鸟策略,他假装专心于学术,对周遭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事情视而不见,强权之下,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人格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有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