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_0
“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
众所周知,我中华先贤前辈遣词造句力求言简意赅,行文力求流畅洗练,能用单字表达者,绝少使用双字,故而古代汉语中名词以单字为多。民族之概念,在古籍中与之对应之词有“人”、“民”、“族”、“类”、“部”、“种”等若干,而“民族”这一双字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确是难觅踪迹。多年以来,诸多学者试图在浩瀚的古籍中找到其出处,但遍索经籍典册,却收效甚微。就 中国 学者而言,欲加深对民族 研究 领域诸多 问题 的认识,就必然要涉及到汉语“民族”一词的出处、涵义与用法问题,因此,搞清汉语“民族”一词之由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20世纪80年代,学者彭英明于汉代学者郑玄之《礼记注疏》中,发现有“大夫不得特立宗社,与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今时里社是也”(1)之语。但一览便知,此处“民族”二字虽前后连缀,但并未组成一个名词。与此同时,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的韩锦春、李毅夫等二位专家对“民族”一词的出处、用法和含义等问题也极为关注,并悉心搜求、研究有年,对相关史料、报刊和书籍进行了认真爬梳与摘录,取得很多收获。由于汉文典籍浩如烟海,一直未能在古籍中寻到出处。但终有斩获,他们在中国近代的书刊中,发现多处“民”、“族” 二字连用组成一词之情况,并将其最早出现时间确定为1882年王韬所撰之《洋务在用其所长》。王韬云:“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辽阔,民族繁殷,物产饶富,苟能一旦发奋自雄,其坐致富强,天下当莫与颉颃。”(2)而真正具有当今“民族”含义之出处,当属梁启超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 历史 ,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盖于民族之变迁, 社会 之情状,······及能言之详尽焉”等语。(3)至于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界“民族”之定义,则始于1903年梁启超撰《 政治 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将德人布伦齐利的民族八大特质翻译引进之时。(4)由于长期搜寻未果,“民族一词不见于中华古籍”之提法被普遍接受。例如,中国民族学大家林耀华先生就认为:我国“民族”一词的使用是“受日语的 影响 ,日人用汉字联成民族一词后,我国又从日语引入”。(5)由牙含章先生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民族”词条综合当时的研究成果,认为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晚,最早出现时间为19世纪后半叶,普遍使用是在1903年梁启超将瑞士-德国政治 理论 家、法学家布伦齐利(即伯伦知理,笔者注)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以后的事情。(6)我国大型权威工具书《辞源》中亦不见“民族”之词条,其舶来身份似成定论。
至2001年,青年学者茹莹根据其掌握的史料,认定“民族”一词始见于唐代李筌所著兵书《太白阴经》之序言中,并撰《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发表于《世界民族》。该文将史料原文予以摘录,中有“智人得之以守封疆,挫强敌;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之语。茹莹认为:此处宗社与民族相对应,同为并列结构,应理解为“社稷”与“民众”,原意可解释为“灭国亡族”。这里的“民族”一词虽不具 现代 民族的含义,但是汉语“民族”一词绝非近代的“舶来品”。汉语“民族”一词是为中国本土词汇,其最早出处,或即在于此。(7)
茹莹之发现颇具学术价值。笔者亦一向抱定“民族一词来自本土”说,只是苦于无史料支持。十分幸运的是,笔者最近在搜检史料时,偶然发现《南齐书》列传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民族”二字赫然见于纸上,且含义亦与当今“民族”之所指十分接近。其云:
舟以济川,车以征陆。佛起于戎,岂非戎俗素恶邪(耶)?道出于华,岂非华风本善邪(耶)?今华风既变,恶同戎俗,佛来破之,民有以矣。佛道实贵,故戒业可遵;戎俗实贱,故言貌可弃。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云于翦落之徒,全是胡人,国有旧风,法不可变。(8)
此语出自道士顾欢。欢字景怡,一字玄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人,乃南齐著名道教学者,具体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其上述言论意旨十分明确。“诸华士女,民族弗革”之“诸华”即“诸夏”,对之以“戎”、“夷” 、 “胡”,“民族”则必指生活于中原与江东之汉族无疑。而所谓 “士女”即成年男女,他们“民族”尚未改变,却“滥用夷礼”;“翦落”乃“落发为僧”之意,“全是胡人”当理解为“认定胡人全都正确”之意。顾欢认为,国家原有风俗,不能轻易改变。
这里“民族”一词之含义,与当前我们经常 应用 的民族的含义几乎相同,且在顾欢看来,民族变易之根据,就是“风”(风俗)和“法”(礼法)。说明在当时,以文化本位来区别民族的观念便已被国人所接受并深入人心。关于“夷夏之辨”之理念,产生于春秋时期。由于不同族属之间斗争剧烈,反映在当时中原华夏族士人阶层心灵深处的便是“夷夏之辨”理念的形成。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儒家创始人孔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重新面对伟大传统.doc
- 郑玄《三礼注》的思想史意义(三).doc
- 重构历史与建构文化身份——浅析台湾原住民论述的文化策略.doc
- 重识现实主义.doc
- 重阳文化的发祥地.doc
- 重阳文化的发祥地之——上蔡桓景登高.doc
-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 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doc
- 重阳节的文化研究.doc
- 重阳节起源中的文化初探.doc
- 金六福的春节福文化营销.doc
- 2025届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5届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5届华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5届物产中大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5山东济南城市发展集团春季校园招聘4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5山西临县裕民焦煤有限公司招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5年01月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公开招聘2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5中国移动秋季校园招聘启动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5年02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系统第二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赤峰市市直公开招聘23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4年12月湖州长兴事业单位编外公开招聘(2)人长兴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