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第9课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课件 3花鸟.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第9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课件3花鸟要点

  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我们要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 第三课时 托物寄情 中国古代花鸟画 第九课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衡山县第四中学 王建华 2016 12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人物画和山水画,其中 成熟得最早, 次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独立成科最晚的 。 上节回顾 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 唐宋花鸟画 唐 韩滉 黄荃 五代 黄荃 宋人院体画 宋 吴炳 宋 佚名 宋 佚名   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有“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请说出它们来。 中国传统绘画的“四君子”: 梅 铁骨傲雪 兰 朴素高雅 竹 虚心高节 菊 清雅傲霜   艺术家常常借助物象的人格化,抒发个人情感、表达自己的志趣。 特别是元朝以来形成的文人画更是将文人写意之风推向了高潮。 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 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通过植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通过植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画上题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通过植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历史背景:   元朝统治者轻视汉人,所以列为第三等和第四等国民。在蒙古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他们固定的田赋外,不能受到重任。 通过植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画家经历:   王冕(1287~1359)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白天放牛,晚至佛寺长明灯下读书。试进士不第,即弃去,读古兵法,归隐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画家借咏梅、画梅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通过植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通过植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墨兰图》作于1306年,是郑思肖(1241~1318)晚年代表作。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先历经家门之变,又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翁,坐卧不北向,意在不忘赵宋,颇见其士大夫的自傲态度。另有“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题诗,左下方钤一白文印,有“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数语,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憎恨之情。 秋菊图 吴昌硕 竹石图 郑板桥 通过植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植物形象(如“四君子”)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一些动植物形象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定的感情。 试用简单的词汇评价这两件作品   用大泼墨的笔法,酣畅淋漓地挥洒了他内心的愤懑、抑郁、孤独和凄凉。更借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深化怀才不遇悲苦与无奈。   以盛开的芙蓉、漂亮的锦鸡、成双的蝴蝶,抒发了画家对美满生活的感受。 通过动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画面题诗: 左右此何水, 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 料得晚霞多。 通过动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   东晋谢万途经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滞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去,不流出来)。”朱耷暗示自己如鱼处于一潭死水,复明之希望渺茫,今后只有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 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                                    清 朱耷 荷石水禽图   联系当时社会环境,比较、分析这三幅马,尝试说明它们的异同与作者隐喻情怀。 元 任仁发  二马图 南宋 龚开 骏骨图 现代 徐悲鸿 奔马图   画后自跋云:“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顽劣非所讳也。”   画家借诗和瘦马倾吐了不被赏识、老无所用的惆怅。 通过动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通过动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突出展示肥马颇受主人青睐,随时重用,踌躇满志;深情地暗喻着瘦马虽有千里之才而无人问津!这些正是当时元代社会的折射,也是画家思绪情意的深切反映 。 通过动物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奔马动感十足,充满着冲击力,似乎正要冲出画面,奔赴战场。因为画家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