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体验与旁观
PAGE \* MERGEFORMAT 1
体验与旁观
萧红是 中国 文学史上经历比较独特的一个作家,她颠沛流离的一生波折起伏的爱情英年早逝的悲苦命运成为传记史上一个不朽的话题有关萧红的传记现在已经出了很多本,据有关 研究 者统计已经达到70多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肖凤的《萧红传》,葛浩文的《萧红评传》,骆宾基的《萧红传》,季红真的《萧红传》等这些传记在叙人述事以及研究视角方面各有侧重,之所以选取肖凤的《萧红传》与[美]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做比较,首先是因为他们两位作者并不像骆宾基等与萧红生前有密切的交往关系,因而可以摆脱个人情感的强烈介入;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两位作者所处的国度不同,通过跨国比较可以发现中外研究视角的不同;另外,他们写作传记的年代都在80年代左右,时间上的接近让他们更有了可比性
一体验式的写作与客观式的考证
传记写作一般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作者带着极大的人生体验去感悟笔下对象的生活,在传记主人公的的身上融入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传记并不是纯粹的 历史 ,它还需要表现传主的个性”①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写出来的传记往往更像散文或小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另外一种则是带着旁观者的姿态多方面搜集资料,将精力集中于不同说法的多方面的考证上,这种传记更利于学术研究当然,这里的分类只是就倾向性相对而言,虽然,“传记最重要的条件是纪实传真”②事实上,任何好的传记作家都没法消除在传记中留下的自己的影子可以这样说,肖凤的《萧红传》与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分别代表了以上两种倾向,这种归类并不是一种主观的猜测,从他们以下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着各自自觉的追求,肖凤在谈到她为什么写《萧红传》时说到:“写《萧红传》纯粹缘于某种情感的共鸣和共苦,因为我出生后到懂事起就没有见过生母……从那时起,我也就立志在文学的殿堂里诉说人生的经历描写命运的曲折坎坷,讲述别人没有讲过的故事”③因此,肖凤有感于自己与萧红命运的某种情感共鸣而试图“讲一个故事”葛浩文在写《萧红传记》之前是系统学过传记文学课的,《萧红评传》的前身是《萧红略传》,而且这篇《萧红略传》是在柳无忌老师开的传记文学讨论课上的发言,④在《萧红评传·中文版序》中葛浩文还谈到:“但是我写不下去——那一刻,我已在不知不觉中抛开了过去我所接受的以客观理智态度从事学术研究的训练,不知怎的,我竟然觉得如果我不写这最后一行,萧红就可以不死”⑤可以看出,葛浩文是以一种“从事学术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萧红评传》的,他有意识地排斥自己情感的介入
从某种程度上说,传记属于文学,从而有了“传记文学”这一词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冒险”,甚至还有学者提出“语言就是文学本体”的观点,的确,语言本身对文学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肖凤的《萧红传》与葛浩文的《萧红评传》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萧红传》为了表达那种血泪交加的“身世之感”需要采用散文式或诗歌式的抒情语言,它的语言更像是一部散文或小说的语言,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而与之相对,葛浩文《萧红评传》中的语言则较为“中性”,朴实无华,娓娓平缓,完全是一种学术论文的语言,也没有像《萧红传》中那么多带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
《萧红传》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头的:“美丽的松花江啊!北国的江!你的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多少智慧勤劳的儿女你有源远流长永不枯竭的生命,你可曾知道,你的一个聪慧软弱的女儿,早殁于千里之外的异乡……”⑥与其说这是传记不如说是一首散文诗同样是开头,同样写萧红出生的地方,葛浩文则采用了以下的方式:“东北大平原位于中国本部的北方西连蒙古边缘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接西伯利亚,黄海和朝鲜半岛是它东南方的屏障”⑦这样的开头像是一个客观的地 理学 的介绍,丝毫没有介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两篇传记从开头就有了截然不同的语言叙述特色一开始的语言风格界定了通篇文章的风格另外,肖凤的《萧红传》为了传达置身体验的情感,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并且有些地方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再现了一幅幅萧红生活的画面:“自由的大海的波涛,与自由的温暖的海风,在她的耳畔弹奏起了美妙的 音乐 ,她倾听着在这种从未聆听过的美妙音乐的伴奏之下,她不由自主地默诵起了普希金的诗句来”⑧这是描写萧红从东北到青岛的船上的情景,而葛浩文的《萧红评传》中写萧红的行踪经历带有“线索”的意味,没有点缀的形容词,也少有抒情性的文字,而只是用一两笔代过萧红的行踪,同样是写萧红从东北到青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