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与京派人物的文学交往.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冯至与京派人物的文学交往

冯至与京派人物的文学交往 冯至与京派人物的文学交往   一、冯至与周作人、废名的交往。   冯至在留德前,与周作人、废名交往比较密集。周作人与废名有师生之谊,废名于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人英国文学系,1927年7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合并,周作人被辞退,废名也因此退学一年多,衣食无着,给周作人写信后,周作人对他的住宿、就业多有关照,而且几乎为他出的每部书作序,这种关系是非同一般的。废名逐渐成为深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作家的一员,也就顺理成章,说明这也是有着深刻的人事和精神因缘的。按照冯至夫人姚可崑初见冯至的回忆,从1929 年初杨晦主编《华北日报副刊》,同时又利用副刊的篇幅办三个周刊,吃饭时同桌的除了那个青年外,还常有陈炜谟、废名等人。 这是冯至与废名留给姚可崑的第一印象,按照留下的文字看,冯至曾经写《西郊遇雨记──寄给废名》 ,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每逢下午,我在城里望着云彩从西北升了上来,我便想起住在西北方山坡上的你。我想你住在那乱石堆积,前代遗留的壁垒的残墟中间,独自一人织纺着你那梦中的花毡风雨来时,你一定要后悔我没有在你那里住下,并且从你的小窗向着东南翘望吧,在山风山雨一片烟水的苍茫里,思念着路上的我的你的心情不定多么优美呢 。在冯至写给废名的信件中,言语中竟然迸发出如此强烈的友谊火花,可见两者关系之亲密不一般。即使在临近解放时期的北平,冯思纯回忆:父亲经常来往的还有朱光潜、游国恩、杨晦、袁家骅、徐祖正、杨振声这些老朋友。沈从文先生也常来聊天,有时他生病,还让他夫人代他来看看。冯至先生来得不多,但我知道父亲常去他那儿。   《骆驼草》创办后,负责编辑和发稿校对的是废名和冯至。《骆驼草》以旁观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其所呈现的纯文艺的倾向以及作为学院派刊物的那份矜持对后来的《水星》、《文学杂志》都或多或少的有一定影响。冯至参与创办《骆驼草》的过程,使他与京派文人群的部分成员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八道湾周作人的苦雨斋,时常举行以《骆驼草》撰稿者为主的骆驼同人聚会,1930年11月3日,《骆驼草》停刊,仅出26期,周作人凭其渊博的学识、文学创作实绩和文坛影响力,尤其是作为他的入室弟子废名的精神偶像,使其成为《骆驼草》实质上的核心。冯至与周作人的关系,应该是相当紧密的,这还可以从冯至凄切哀惋的纪念周若子散文《若子死了》 中可见一斑。周若子(1915-1929),原名蒙,是周作人的次女,也是冯至在孔德学校时最喜爱的学生。作为冯至精神膜拜对象的周作人曾经送给冯至一本《罗丹传》,精神文化的往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冯至一个阶段的文学创作观以及言行抉择。   二、冯至与梁宗岱、朱光潜、沈从文的交往。   冯至与梁宗岱的交往是建立在相识、相知的基础上的。梁宗岱是诗人、翻译家和文艺理论家,其诗论结集《诗与真》、《诗与真二集》,作为五四以来最重要的论诗著作之一,其重要性在于对诗歌创作实践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冯至在1987年写过一篇《海德贝格记事》,阐述了与梁宗岱的交往。梁宗岱在1931年3月21日给徐志摩的信中也提到冯至,说冯至是极诚恳极真挚的忠于艺术的同志。 梁宗岱于1931年在海德贝格度过了这里最美好的季节,他在这里写完了给徐志摩的一封长信《论诗》,冯至对梁宗岱的写作是赞誉有加的,冯至这样回忆:他在写作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曾和我商讨,我很惭愧,我对于诗不像他那样考虑得深远。冯至回国后,作为不善交际的人,他与梁宗岱却保持着联系,姚可崑回忆:1935年,冯至回到北京。当时,沉钟已停刊,沉钟社的朋友星散各地,冯至和文艺界实际上失去了联系,自己也没有写作的愿望。偶尔与朱光潜,梁宗岱等人晤面。抗战时期,即使梁宗岱在重庆,冯至仍与他有书信联系,冯至在《记梁宗岱》中说:1941年,我把我写的几首十四行诗寄给他。他回信仍然是那样坦率,他论诗的文章写得很深刻,很认真,我从中得到不少的教益和启发。可以说,冯至与梁宗岱是文坛好友,更是诤友。   冯至与朱光潜的交往在史料上多有记载,主要体现在基于共同爱好而参加的小型聚会。早在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朱光潜在北平慈慧殿三号发起、组织了一个读诗会,每月一至二次,参加者有俞平伯、杨振声、梁宗岱、冯至、周作人、沈从文、废名等,读诗会直接促成了《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诗特刊出版,对京派人文氛围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沉钟》停刊后,朱光潜也是冯至的主要交流对象。1937年朱光潜筹办《文学杂志》,向冯至征稿,冯至首寄去四首怀念亡友梁遇春的诗发表于杂志第一卷第一期。1939年冯至为了想去乐山武汉大学教书,给朱光潜去过电报。由此可见,朱光潜还曾经是冯至较信任的知己。抗战胜利后,1946年下半年,大批的学人回到北平。许多教授包括冯至就住在当时的中老胡同宿舍,姚可崑说,中老胡同宿舍里住的教授中,与我们熟识的贺麟、闻家驷、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