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看人文精神.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看人文精神

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看人文精神 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看人文精神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精品,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最为显著的是其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本文从中孝亲忠君的伦理精神、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忧世嫉时的忧患意识、漂泊游子的羁旅情怀等几方面入手,具体阐述这些人文主义精神是如何得体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上。   关键词:古代文学;孝亲忠君;民胞物与;忧世嫉时;羁旅情怀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18-0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之一的人文主义,具有中国自己的独特内容,它基本上是指礼乐之教与礼乐之治。而这种人文主义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表现为作家都关注现实与人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一、孝亲忠君的伦理精神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合理关系,既包括家庭关系,也包括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包括父子、兄弟、夫妇关系,社会关系包括君臣、朋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儒家称为五伦。家庭伦理的基础在情,社会伦理的基础在义,中国古代文学深刻体现着儒家伦理精神,以忠君孝亲为重要内容。   歌颂君臣间的伦理关系,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最为典型的如屈原的《离骚》。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离骚》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等。诗中用了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以这种男女之间感情的不和谐比喻君臣的疏远。根据中国传统的理论习惯,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诗句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臣子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所以,屈原的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这些都突出了他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此外,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等,都有着炽烈的忠君、爱国情感。   这些古代文人士子们以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事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他们对人文精神甚至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歌颂孝的,如《木兰诗》叙述花木兰因父年迈,又无兄弟,遂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里既表现了木兰的孝行,也表现了其为国尽忠的思想。   反映婚姻爱情夫妇关系的诗作,最早在《诗经》中就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   如《周南桃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并祝愿她出嫁后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而《郑风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   中国古代文学渗透着儒家孝亲忠君的伦理精神,它是中华文化伦理精神的具体化、形象化。   二、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而且从人际道德关系推衍到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提出爱物观念。《易传》把孟子爱物的思想概括成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命题,认为人类应该效法大地,把仁爱精神推广到大自然中,以宽厚仁德包容与爱护宇宙万物,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宋儒张载进一步提出天地万物一体之说,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也充分反映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中唐诗人杜甫便是这一精神的高度集中的体现。他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具体的情景写起,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他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更有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全家在流亡中屋破又遭夜雨的狼狈处境,但他推己及人,而且有人无己,。爱民之心何等高尚,何等深刻!   这种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可以说反映在自诗、骚以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比如《诗经召南甘棠》一诗中由对人的敬爱转移到对物的关爱,也正是民胞物与的体现。   三、忧世嫉时的忧患意识   中国历史上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自古及今,连绵不断,它逐渐演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普遍品格,特别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