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文学家族的地域性及其家族文化探究1
唐代文学家族的地域性及其家族文化探究1
唐代文学家族的地域性及其家族文化探究1
内容提要 唐代文学家族的兴盛,就地域性而言,多集中于两京地带与江南东道,而陇右、剑南、黔中等地区处边隅荒芜之地,文化相对落后,文学家族较少。在文学家族的人员构成上,或父子,或祖孙几代,或兄弟多人。从时间段上看,唐初文学家族多文化世家,除诗文传家外,还擅长经学、史学,而后期一些出身寒门的文学家族则无深厚的文化根基。另外,唐代文学家族的文化属性则丰富多彩,如家族中拥有大量的庋藏,家学内容呈多样化的趋势,既有经学、史学、文学,也有书法、绘画等技艺的传承。在论文联盟www.LWlM.com家族的文学实践方面,主要体现为文人创作时的崇宗意识;家族内部的文学研究与交流;郡斋诗文集会的家族化现象以及对家集的编撰等内容。此外,文学家族的家学中尚有变异性的特点,特别是外家之学的传承,既丰富了家族原有的文化传统,又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为家族的兴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文学家族 地域 家学 文学实践 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3-0133-09
魏晋以来,公立学校沦废,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曾言: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有地方大族之力,而汉族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与家族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
(注: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31页。)可见家学的传播殷衍,不仅是家族持久不衰的保证,更是民族文化延伸的脉络。在唐代,门阀制度虽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学术文化与大门盛族不可分离的状况依旧得以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唐代的家族文化的盛衰演变,成了唐代社会文化嬗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的文化家族,凭借深厚的家学传统,冠冕蝉联,绵延不坠。而作为文化家族的次生态之一,唐代的文学家族,也同样盛极一时,引人注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云:历观唐人,父子如三包,六窦,张碧、张瀛,顾况、非熊,章孝标、章碣,温庭筠、温宪;公孙如杜审言、杜甫,钱起、钱珝;兄弟如皇甫冉、皇甫曾,李宣古、李宣远,姚系、姚伦等;皆联玉无瑕,清尘远播。当然,唐代文学家族的兴盛,一方面是由于世家尚文的传统为其底蕴,另一方面,则是唐代君臣的文学爱好及进士科的诗赋取士为文学家族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此外,家族教育中的重文习尚也致使着家族内文学传统的骚雅接响。
一、文学家族的区域性及其分析
隋唐统一南北之后,学术文化渐趋融合,但在这融合统一的过程中,各区域之间也同样保留着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唐代的文化区域,若从宗教信仰、学术风格及语言、生活习惯等因素来考察,可以分成南北两大区,南方以江南文化区域为主,北方有关中、山东两大区域。就地域的文学特性而言,关中尚气力,故文风多雄深雅健。山东多经学世家,文风则崇义理。而江南艺文精湛细腻,重情韵。下面我们可以从区域的角度来审视唐代的文学家族,并对其作横向的比较与纵向的考察。
一、文学家族的区域分布(参见附表)(注:附表见文后。)。
唐代的文学家族,其地域分布并不均衡。总体而言,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发达的区域,聚集的文学家族比较多,而边陲荒芜的州县则反之。唐代共有十五道,其中陇右道、黔中道、岭南道、关内道及剑南道,或地处边隅,或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文化也相应的滞后,文学家族则少之又少。只有秦州姜氏、沙州李氏、张氏,梓州李氏与严氏、韶州张氏与周氏及桂州裴氏等少数文学家族。而关内道、山南西道与黔中道则基本上无文学家族的存在。这六道的面积占唐代总面积的一半多,但文学家族只有区区的八个左右,只占4%。相比较而言,淮南道、江南西道及山南东道虽然地处荆襄蛮夷之地与沿海边陲地带,但初唐以后,北方战乱,南方发展迅速,江南的物质往往通过长江干道运及荆襄,然后北上两京,而淮水的漕运作用也日益突出。经济、交通的发展也刺激着文化的进步,这些地区的文学家族也相应的有所增加,共计二十五个,占总数的14%左右,其中邓州就有六个著名的文学家族,而襄州的皮日休家族、荆州的岑文本家族、段文昌家族及扬州的王起家族也曾兴盛一时。当然,文学家族汇集最多的当属两京地带和南方的江南东道,其中京畿道、都畿道、河东道及河北道的文学家族共计一百余个,占总数的56%强。北地尚阀阅,重家学,故多文化世家,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注: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柳冲传》))其文学家族可分为关中文学家族群与山东文学家族群。关中以京畿道、河东道为主,文学世家有京兆的韦氏、杜氏、崔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