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含蓄手法例说.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诗含蓄手法例说

唐诗含蓄手法例说 唐诗含蓄手法例说 唐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很耐咀嚼。   唐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含蓄。所谓含蓄,就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语),就是拿灰盖着的炉炭(梁启超语),就是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钱钟书语),就是作者的见解愈隐蔽愈好(恩格斯语),就是在海里移动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的冰山(海明威语)。含蓄,就得避免平直浅露,言尽意尽,不能在作品中直接站出来说明自己的用意,而要尽量用形象来说话,将深广的思想内容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同时要留有余地,做到有余不尽,令人于言外可想。唐诗含蓄手法多种多样,现举例阐述,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避免顶点   德国美学家莱辛认为,如果把事件切割为若干过程,聪明的艺术家应该截取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而应当避免的则是顶点,因为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向更远处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读唐诗,常能体会到莱辛这一艺术见解的精辟。且看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在武则天、唐中宗两朝,颇得宠幸;唐睿宗执政后,却成了有罪的官员被流放到岭南。诗中的岭外,就是指的岭南;音书断,是说他和河南老家失去了联系。在思亲思乡之情的煎熬下,诗人在岭南挨过了一段日子之后,冒着被抓捕的危险,从流放地逃了出来。等到渡过汉江,很快就能回到老家时,他的心情变得非常复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虽然迫切地想知道家中的一切,尤其是老人是否还健在,妻儿有没有因为自己在政治上失势而招致祸害。可是,越是临近家乡,他的心就越怯,他多么害怕自己那些不祥的猜测会成为现实啊!以至于有人从家乡那边过来,自己也不敢向他们探听情况,惧怕来人会说出不祥的消息。诗人的心悬着,于是读者的心也随之悬着。这首诗选择这样一个近乡的时刻来写,的确是很巧妙的。因为这个时刻正是最富于生发性的,能使读者想得很多很远。假如这首诗写的是回家后的情况和悲欢,那就是把事件的顶点展示给读者,读起来就缺少嚼咀了。   二、正反对照   诗人运用多向思维,从正反两方面取材,并加以对照,让读者从事实中领悟出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诗产生含蓄效果。如李约的《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次句描绘赛神场面(水庙即龙王庙,古时祈雨场所):在箫管鸣奏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似热闹,但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无比焦急的;后两句却写朱门看歌舞的场面。前后两组场面相互对照:一方是唯巩不雨,一方却犹巩春阴。唯巩不雨者,是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巩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忧虑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倾向在对比中读者早已明了,但作者未著一字,讽刺显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三、寓情于景   诗人往往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寓于所描绘的景物中,不直接抒情,只进行某些暗示,让读者通过它展开想象和联想,慢慢感受到诗人在景物中所寄寓的情感。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前两句除了点明故人离别的地点时间和去向,还有三点暗示:其一,离去的是与诗人情同手足的故人;其二,故人是在最适宜大家一起春游踏青的烟花三月离开的;其三,此去扬州千里迢迢,再次相会并非易事。后两句则完全是写景。这景物颇似一组电影特写镜头:载着故人的帆船渐渐远去,最后在地平线上消失了,剩下的唯有长江水滚滚向东流。我们根据前边的暗示和后边的镜头,想一想隐藏在镜头外面的诗人,他在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后,依然站在黄鹤楼边的江堤上眺望,唯见长江天际流,却久久不愿离开。这是为什么?不就是因为他舍不得老朋友分离,依依惜别吗?这浩荡的离愁啊,不正似长江天际流?这就是寓情于景,情虽不著一字,却尽得风流。   四、借物言志   古人有所谓诗出侧面之说。借物言志就是从侧面借物达意。它跟散文常用的托物言志手法基本相同,只是后者的物必定具有象征意义(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而前者的物则不一定具有象征意义,有时只是借助它来表情达意。这方面著名的例子是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从题目看,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怨恨之情。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女主角却为什么要打它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原来打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来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