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诗屈骚接受的定量分析与考察
唐诗屈骚接受的定量分析与考察
唐诗屈骚接受的定量分析与考察
唐诗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中的屈骚遗味甚为浓厚,从初、盛、中、晚四期的唐诗中我们或可听到同情屈子遭放沉渊的叹喟,或可听到称美屈子孤傲高洁的颂声,或可听到借替屈子鸣不平而指斥昏暗现实的愤慨,或可听到视屈子为同道中人而低诉一怀辛酸的悲吟。翻拣唐诗四处都能看到屈子的身影,看到唐人诗歌创作中对屈骚文句意旨的有意学习和借鉴。通过检索《全唐诗》,笔者得到几组数据,可资以对唐代诗歌的屈骚接受进行定量分析,并从不同角度考察比照唐代诗歌的屈骚接受情状。
先来看《全唐诗》中称引屈原的具体诗作。为求简明计,下表拟只列出《全唐诗》中称引屈原的诗人时代分布、诗作总量及不同称引语词等数据。此外,关于唐诗分期,笔者主要采用罗宗强先生的说法,同时又有所折衷。以此,下表中的数据统计便以初盛唐、中唐、晚唐三段来进行。
说 明:
1.表中数据系笔者检索北大《全唐诗》电子版,并对照中华书局《全唐诗》(1999年1月第1版)所得。
2.《全唐诗》中指称屈原的语词较为复杂,故表中所列不可能穷尽唐诗中全部称引屈子的诗句。如楚大夫、骚人、汨罗、楚客等条目,在唐诗中皆有较高的出现频率,笔者只取自以为系直接称引屈原的诗句,余者皆不录。如骚人共检得四十余条次,表中只列出十五条;楚客、楚臣共检得百余条次,表中仅列出二十条。这些未摘列的诗作诗句,大多也与屈子有较密切的关系,只不过其指称屈子的意义不够显豁而已。
3.由于同一诗人可能会以不同的语词多次称引屈原,如杜甫便分别用过屈原、楚大夫、骚人、汨罗等指称过屈子,故表中的诗人数量小计一栏所列数字要高于实际称引屈原的诗人数,但诗作总量不会变化。亦即表中所列为称引屈原的人次数,实际的诗人数量为初盛唐12人、中唐33人,晚唐46人。
由上表统计数据,并结合唐人称引屈原的具体诗作诗句,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其一,唐人诗作中称引屈子较为常见,已形成了具有某种共性意义的文化现象。换言之,唐诗中出现的这些称引屈子的诗作,大体上表达的都是对先贤屈原的追思情怀和颂美之意,以具体的语言艺术创设了富含多种意蕴的文学情境,并藉此塑造了一个唐诗中的屈原形象。这个形象的正面意义通常包括高洁忠贞、忧国怀乡、乱世独醒、上下求索、以身殉志等节操和品质。如:
尝闻履忠信,可以行蛮貊。北渚吊灵均,长岑思亭伯。(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汪遵《渔父》)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王鲁复《吊灵均》)
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元是独醒人。(洪州将军《题屈原祠》)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王毂《古意二首》其一)
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贯休《读离骚经》)
以上诗例大都直接称美屈原,指出其正道直行品格之可贵,表达了诗作者们对屈子的深切尊崇和敬仰,也表明了唐人对屈子精神遗产的积极肯定和接受。
其二,唐诗称引屈原的语词较为丰富多变,一方面说明唐人对屈子的历史掌故甚为熟稔,所以在他们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往往能信手拈来。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唐人诗作中对屈原的称引内涵丰富,指向多端。除上文所引诗例表达的直接颂美之外,尚有感叹屈子无辜蒙冤而忧愤难解等意,从伤屈、吊屈、叹屈等称引语词也可感受到这一点。如:
秋入楚江水,独照汨罗魂。手把绿荷泣,意愁珠泪翻。(孟郊《楚怨》)
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元稹《楚歌十首》其一)
襄王不用直臣筹,放逐南来泽国秋。自向波间葬鱼腹,楚人徒倚济川舟。(胡曾《咏史诗汨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诸如此类的诗例在唐诗中可谓比比皆是,诗人们其实往往是在嗟咏屈子遭际的同时来抒发自己的幽怀,都是借屈子的杯中之酒来浇自己的满腔恨愁。又如:
笑矣乎,笑矣乎。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李白《笑歌行》)
屈原沉湘流,厥戚咸自贻。何不若范蠡,扁舟无还期。(吴筠《览古十四首》其一)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白居易《咏怀》)
这些诗例又是从另一角度来解读屈子,即与正面颂美屈原精神、感叹屈原遭遇相反,诗作者们上承班固、扬雄的观点,认为屈原孤高自许而抱愤沉江的行为不足效法,是咎由自取不知权变。从唐诗称引屈原数据库的全部诗例来看,唐诗中像这样从反面解读屈原的诗作虽非主流,但也占有一定比重,是唐诗屈原接受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其三,就表一所列初盛唐、中唐及晚唐三阶段来看,唐诗中称引屈原的诗人诗作数量明显呈随时代推移而上升之势。就称引人次言之,初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