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批评的道路_0.doc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文学批评的道路_0

现代文学批评的道路 现代文学批评的道路  一      自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发表至今,已经二十年了,我依然不敢面对批评与语言这个话题,但我从来也没有忽视这个话题。记得在《南方文坛》2000年第1期今日批评家栏目中,我用格言式的文体,表达了自己对批评和语言关系的看法,态度比较决绝。多年之后回首一看,发现自己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什么长进,想来令人沮丧。今天《南方文坛》杂志重提批评与语言问题,是对每一位正在从事文学批评的人的挑战。   在报纸时评体和所谓学术论文体的双重挤压下,今天的文学批评出现了文体形式的错乱:或者一颗散文心(点评式的印象和感觉)加上学术包装;或者相反,枯燥死寂的逻辑加上修辞学的点缀。有人一想到批评语言应该有别于学术语言,就开始强作活泼状,写一些排比、对偶、拟人的句子,加上一些貌似文学化的抒情腔调,不断地为自己惨淡的学术面容补妆。还有人想把行政工作中的整顿文风引入文学批评,恨不得将批评变成公文。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只能说,文学批评需要自己的语言,但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就像创作必须要有自己的语言,也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一样。   批评界流行一句话:与其说我们在使用语言,不如说语言在使用我们。语言是历史留下来的公共遗产。它就像一个垃圾场,其中充满腐败物,也包含着生机。创作中对语言的选择,就是在语言的废墟中挣扎和搏斗,既要摆脱语言的历史阴魂,又要使之产生新的生命力,往往令人筋疲力尽。只有那些能够在语言的废墟中翻箱倒柜、乐此不疲、持之以恒的人,才能够获得创造性写作的殊荣,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写作的零度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中,罗兰巴尔特阐述了语言与风格的较量。作为具有历史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语言结构,就像一种特殊的自然,它揳入了文学的内部,并试图抵制与生命经验相关的个人风格。作为与个人躯体记忆相关的风格,来自文学的外部,却要像生长的种子一样,撒在语言结构之中,在废墟中挣扎。语言结构承载了历史的熟悉性,它要否定的是个人风格的必然件。反讨来也一样.个人风格所承载了经验的熟悉性,要否定的是语言结构的必然性。罗兰巴尔特说:语言结构与风格都是盲目的力量,写作则是一种历史性的协同行为。语言结构与风格都是对象,写作则是一种功能;写作是存于创造性与社会之间的那种关系;写作是被其社会性目标所转变了的文学语言,它是束缚于人的意图中的形式,从而也是与历史的重大危机联系在一起的形式。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沉默形式,它不发言,而是呈现,我们于是看到了语言废墟中生长出一朵朵完整的蘑菇。创作既不对语言选择和风格学发言,更不对写作意图和意义发言,仿佛只要加入语言的历史废墟就行,这是创作的特权。在创作沉默的地方,正是批评要发言的地方。对批评的强调,还能够起到一种抑制作用,抑制那些趁着作品沉默的时刻,信口开河的人。批评的主要功能不是对蘑菇的色泽、味道、长短加以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创作中语言选择的历史辩证法发言,要对风格学层面的经验发生学发言。同时,为了尊重创作的美学完整性,批评要警惕归纳逻辑的粗暴,采取写作的形式来发言,这正是批评的写作特征。      二      我们的批评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语言和文体,有历史和现实、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原因。现代文学批评意识的真正觉醒,自王国维开始。此前的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捧哏式的批评,跟在文学作品后面瞎起哄:好!真妙!又一惊!。这种批评还有一个名字,叫点评式批评。据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以轻易地否定。在小说批评中,毛宗岗是一个典型代表。下面引文后面的括号中,是他的点评文字:惇挺枪来迎。交马数合,惇刺徐荣于马下,(杀得好。)貂蝉送酒与布,两下眉来眼去(来了。)布请貂蝉坐。貂蝉假意欲入。(写得好看。)是夜,曹操于帐中与邹氏饮酒,忽听帐外人言马嘶,(捉奸的来了。)近于捧哏,更像起哄。尽管这种举例有以偏概全之虞,但大致上差不离,有些点评篇幅多一点、思路复杂一点,但也基本上是猜谜式的文字。如清末三家汇评本《红楼梦》中的点评:只有一女,乳名英莲(音应怜,全书之人无不应怜也)。他(贾雨村)于十六日便起身赴京(弃九用六,背阳用阴,明写一恶人。)很像网络论坛中的灌水帖。   导致这种批评文体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语言传统或思维传统中,形象思维压倒了逻辑思维。换一种说法,观察或思维视角中缺少焦点透视,迷恋散点透视。感觉蜂拥而至,一篇文章中有很多中心;就像一幅画中有很多焦点,每个地方都很精彩,看似一个整体,其实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缺少一以贯之的逻辑和统摄的力量。我们思维传统中,充满了宇宙逻辑和集团逻辑,缺乏社会逻辑和人的逻辑。   王国维终结了那种点评式的、猜谜式的文学批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全文约一万五千字,采用文言文写作,开中国文学分析式批评的先河。我们可以不同意王国维对《红楼梦》评价的观点,但我们不得不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