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课案.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地建筑案例分析 * 1 案例 六 甲 山 集 合 住 宅 梯 田 小 学 隐 舍 旅 馆 3 2 * PART 1 六甲集合住宅 * 六甲山原来是一座岩石山,滑坡现象经常发生,安藤的业主委托的建设用地前面有一小块平地,后面是树木茂盛的朝南陡峭斜坡,坡度有六十度。关于如何处理这个坡度,业主的回答是必须做一面坚实的护崖墙。于是安藤便在这是来了灵感,想利用靠在六十度斜面上的护崖墙设计一座集合住宅。为了与周边乡村环境相呼应,建筑物为低层并顺应山势而建。其中,一部分还掩埋在山里面。 * 建筑物由一系列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长5.8米,宽4.8米,其剖面顺着山势而设计,平面对称,建筑物之间空隙则设计了上下交通的阶梯,它们使整个建筑物统一起来,同时,它们也可作为小广场。 * 各单元在斜坡上组合在一起形成阶梯状,于是每个单元都有开阔的视野,设计的意图就是想让生活在单元里的人们走到跌落的屋顶上去与自然交流。 * 通过有规律的几何排列,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并根据地形逐渐升高,中央楼梯沿坡地笔直而上,穿过整幢建筑,是整个项目的轴线。另外,其中每组建筑被南北方向的空隙分成两个部分。这空隙可被用小广场,同时也可以为每个单元带来阳光、新鲜的空气。由于一期和二期项目有270的夹角,因此形成一个三角绿化带,使建筑融入大自然中。 * * 屋顶部分地方覆土绿化 * 从断面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住宅分成两个部分(平地部分、坡地部分)。 平地部分为六层建筑,在四层的地方与坡地部分相连接。 坡地部分每两层为一个单元沿山坡呈台阶而上,上面的单元依托下面的单元支撑,最下面的单元完全接地,这样就使得上面的荷载有序得传递到最下面一个单元的地基,这个办法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建筑接地的面积,使60度的山地建筑成为可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最下面那个完全接地的单元,只要有了这个单元山地的坡度就不会对建筑建造造成任何影响。 * PART 2 梯田希望小学 * 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建筑系的建筑师钟鸣,为广西龙胜瑶族自治县大寨希望小学做了一个名为“通往希望的阶梯”的项目方案。这个项目是根据当地特殊地理资源而拟定的,因为当地有龙脊梯田这样良好的旅游资源,如何利用梯田这个特殊的资源带动更多的游客来关注希望小学,从而使希望小学“延续希望”。这个项目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之上确立的。 * 图中标注位置为希 望小学建设用地 *  这个项目的做法是,将旅馆和小学并置,通过美景和相配套的旅游设施,吸引游客留下来,再让游客注意到希望小学,并促使其转化成为学校发展的资金动力。梯田上的希望小学成为旅馆独一无二的特色,游客与希望小学不再是单向的资助与被资助模式,而是形成了一种双向共赢的模式。 * 教室外面就是梯田和山坡 * * * 内部空间 * * * * * * PART 3 隐舍 * 基地条件 坐落于昆明市郊覆盖着茂密树林的山地上,可以俯瞰山谷和整个城市景观。 * 隐舍项目位于云南昆明世博生态城,约7000平方米的山地建筑基地覆盖着茂密树林,可以俯瞰山谷和整个城市景观,房屋在林间若隐若现。这座小型生态旅舍仅为访客提供十七间大小不一的体验式客房,依托起伏的山势并融合场地保留的树木,四座高低错落的L形建筑以村落的形式聚集,形成通过曲折步道联接并面向山谷的系列半开放庭院。配合自然的环境,旅舍的庭园覆以环保重组竹板,以表现素净、温和与单纯的地景。 * 每栋单元建筑分为三个体量, 即两个翼和类似灯笼般的半开放垂直上落空间,并通过景观廊桥连接。每个客房设计和公共空间都是林间风景的延续。起居和卧室的一侧有大窗面向山谷和庭院,设计开敞通透并结合深远出挑的景观露台。较为私密的卫浴一侧与起居空间通过木质的特征墙分隔,系列竖窗引入穿越树木的如纱一般微妙的光线。浴缸紧邻玻璃,呈现了无边的风景;躺在起居室的床上亦可以欣赏晨曦和暮色。建筑表皮抽象的雪松木条板处理是与高耸的针叶林和本地桉树丛林的对话。 * 除景观廊桥外,还有一条步道在山坡的下部,与茶室、健体、餐厅等附带的院子和若干大小不一的山谷平台相连的林间小径。小径是本地素色的火山石板与野生植被的结合,依照山体上下蜿蜒折动。停车的区域被石笼挡土墙和透水的覆草地面所定义。 * 建筑充分利用被动式太阳能设计自然通风和采光,并同时融入多项可持续元素保护自然环境,因为保育分水岭的缘故,建筑仅覆盖五分之一的场地, 从而保有了水土和植被。项目还采用了高保温外墙体、双层LOW-E窗、屋顶种植、环保建材、透水性地面、LED灯、新风热回收系统、高效能热泵、雨水回收与中水处理系统、绿色智能化管理以及生态多样性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