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孝 伪孝 糟粕.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4孝 伪孝 糟粕

24孝 伪孝 糟粕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初次看到这个故事的人或许会惊讶于其中的荒谬愚昧而又灭绝人性,但事实上,这是中国古代“事亲行孝”的一个经典故事,名叫“埋儿奉母”,它和“老莱娱亲”、“卧冰求鲤”、“哭生竹笋”等其它二十三个古代孝子故事一起,由元代郭居敬辑录编成《二十四孝》,并被后人制作成画本,名之曰《二十四孝图》,成为古代弘扬“孝道文化”的普及教育读本,曾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现在我们看到《二十四孝图》,笔墨工雅,设色清丽,据说是现代著名国画家陈少梅先生41岁时的盛年力作哩。 但是,综观《二十四孝》,我认为,除了其中个别故事如“亲尝汤药”、“行佣供母”、“涤亲溺器”等尚可信、可接受外,其余的不是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就是荒诞怪异、即使在千百年前的当时也不见得切合实际。古人用这样一本书来教人行孝,我很怀疑其教育的效果。以致鲁迅先生在回忆小时候一位长辈赠给他一本《二十四孝图》时的情景说:“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他对“老莱娱亲”的故事评论道:“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对“郭巨埋儿”更是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不无讽刺地说:“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这些故事,作为故纸堆里的封建遗物(即使发布在网络上),有兴趣的人翻翻看看,了解了解过去的事情,都无伤大雅。有心的人还可以发扬“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挖掘一点有用的东西,古为今用,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将其全盘搬来,作为中华“孝”文化的经典来教育孩子,引导人们,恐怕会怡笑大方,“教坏后人”的,大概没有人再这么做了吧? 但这只是你的想法!所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让你大跌眼镜的人。你不会想到,现在却真有人把这《二十四孝图》作为“中华孝文化”的精粹,堂而皇之地全盘描摹于县城永兴路大道边墙上,以供县城人民“观瞻学习”。并且采用的是陈少梅先生的绘画版本,图文并茂,典雅清丽,令人目不暇接,堪称为“永嘉文明县城创建”锦上添花。“埋儿奉母”四个大字赫然在目,旁边是一幅画:在荒山野地里,“老郭”拿着一把锄头在挖坑、他老婆抱着他儿子站在一边,等坑挖好了就扔进去……。 “老郭”的“决绝和果敢”不能不令人钦佩,但我看到的只是无比的自私冷酷、愚昧变态的丑恶嘴脸,闻到只是阵阵腐朽恶心的气息。我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张大了嘴巴,带着儿子,匆匆逃离了……。 回家后,我躺在床上想: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孝文化?我们究竟要拿什么来弘扬孝道?这是一个大题目,我识见浅,想说也说不好。但我相信,“孝”决非如《二十四孝图》所描绘的那样。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依我愚见,“孝”首先是一种“孝心”,是一种“仁爱”的思想,一种真诚待人的态度。它与“爱幼”、“夫妻恩爱”、“与人为善”的思想不是割裂对立,而是同出一辙,和谐一体。“埋儿奉母”式的“孝”不是孝,充其量也只是一种“伪孝”,它不是国粹,而是糟粕。冷酷变态的丑恶灵魂上焉能生长出至诚的“孝”之花?所以,“孝”对于“郭巨们”而言,只是一块“遮羞布”而已!其次,“孝”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父母长辈的点滴行为上。《论语》中有很多孔子关于“孝”的阐述,无一不是与日常琐事相联系。以我理解,也就是如鲁迅说的,“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还有就是“常回家看看”。这些个人的日常人伦道德表现,推而广之,就成了一种社会性行为,这就是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用一句现在的政治流行语来讲,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因此,对父母长辈的“仁爱之心”外化为行为就是“孝”,它并不是荒诞怪异,难以仿效,而是触手可及,随手可做。对于有“孝心”的人来说,行孝就象吃饭一样自然随意。 在当今社会,在我们的身边,从来不乏这样的“孝子孝女”。举其大者,在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吗?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照顾已去世妻子的爹妈和她的智障兄弟,大孝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报告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