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膜分离技术分析
模块3 产品精制 § 3.1 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 一 膜 定义:在流体相间薄层凝聚物质把流体相分隔开来成为两部分,这一薄层物质称为膜。 一相或是两相以上凝聚物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厚度0.5 mm以下,具有两个界面; 膜具有高度渗透选择性; 面积可以很大或很小。 背景介绍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历程: 1784年,Abbe Nollet 发现水可以透过猪膀胱进入酒精中,但未引起重视。 1854年,Graha发现透析现象以后,人们开始重视膜的研究。 1864年,Traube制造出第一张人造膜-亚铁氰化铜膜。 20世纪30年代,不同孔径的硝酸纤维超滤膜出现 1956年,美国首先出售商品化的离子交换膜 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纳米膜 膜技术用于生物质资源开发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取代间歇发酵可提高反应器效率15-80倍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比传统共沸蒸馏节能60% 生产装置总投资为传统分离方法总投资的40-80% 膜法海水淡化 膜法海水淡化 膜法自来水厂 膜在生物分离的应用 浓缩:目的产物以低浓度形式存在,因此需要除去溶剂;(截留物为产物) 纯化:除去杂质; 分离:将混合物分成两种或多种目的产物; 反应促进:把化学反应或生化反应的产物连续取出,能提高反应速率或提高产品质量。 ——反渗透膜几乎无孔,可以截留大多数溶质(包括离子)而使溶剂通过,操作压力较高,一般为2~10MPa; ——纳滤膜孔径为2~5nm,能截留部分离子及有机物,操作压力为0.7~3MPa; ——超滤膜孔径为2~20nm,能截留小胶体粒子、大分子物质,操作压力为0.1~1MPa; ——微滤膜孔径为0.05~10μm,能截留胶体颗粒、微生物及悬浮粒子,操作压力为0.05~0.5MPa。 按膜结构分类 对称膜 symmetric membrane 非对称膜 asymmetric membrane 复合膜 complex membrane 非对称膜——横断面具有不对称结构。包括一体化非对称膜和复合膜两类。 对称膜 ——又称为均质膜,是一种均匀的薄膜,膜两侧截面的结构及形态完全相同。包括致密的无孔膜和对称的多孔膜两种。 膜的结构特性:孔道结构 对称膜截面的膜厚方向上孔道结构均匀。传质阻力由膜的总厚度决定,降低膜的厚度可以提高透过速率。传质阻力大,透过通量低,易污染,难清洗; 不对称膜由表面活性层和惰性层构成。分离效能主要或完全由很薄的皮层决定,传质阻力小,透过通量大、膜孔不易堵塞、容易清洗。其透过速率较对称膜高得多。 0.5 μm 按膜材料分 天然材料:各种纤维素衍生物 人造材料:各种合成高聚物 特殊材料:复合膜,无机膜 微滤膜材料:聚偏氟乙烯,聚丙烯,硝酸纤维,醋酸纤维 超滤膜:聚砜,硝酸纤维,醋酸纤维 反渗透膜 :醋酸纤维素衍生物,聚醚,聚酰胺 合成高分子材料 市售膜的大部分为合成高分子膜,主要有聚砜、聚丙烯腈、聚酰亚胺、聚酰胺、聚烯类和含氟聚合物等。特点是耐高温,适用pH范围广,耐氯能力强,可调节孔径范围宽,使用寿命较长 。 如聚砜可用于制造超滤膜 ,使用时最高温度可达70~80℃,pH范围在1~13,孔径范围约为1~20nm。 无机材料 主要有陶瓷、微孔玻璃、不锈钢和碳素等。无机膜的特点是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化学试剂和耐有机溶剂,但缺点是不易加工,造价较高。 如以陶瓷材料烧结而成的微滤膜最为常用,孔径约在0.1μm左右。 3 膜材料基本要求及特性 透过速度 选择性 成本; 稳定性: 化学相容性:保持膜的稳定性; 生物相容性:防止生物大分子的变性; 特性 耐压:膜孔径小,要保持高通量就必须施加较高的压力,一般模操作的压力范围在0.1~0.5MPa,反渗透膜的压力更高,约为1~10MPa 耐高温:高通量带来的温度升高和清洗的需要 耐酸碱:防止分离过程中,以及清洗过程中的水解; pH适用范围广 膜分离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过特性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的分离纯化; 膜功能: ①物质的识别与透过:浓缩 分离 纯化 ②界面 反应场:膜材料上固定特殊性基团,使溶质与膜材料发生某种相互作用来提高膜分离性能的功能膜研究,代表了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 ①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可在分离、浓缩的同时达到部分纯化。 ②不发生相变,能耗低。 ③工作温度室温,适合热不稳定物质分离 ④膜分离设备本身没有运动的部件,结构紧凑、维修费用低,易于自动化。设备体积小,占地少 ⑤系统密闭循环,可防止外来污染 ⑥不外加化学物质,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缺点 膜面会发生污染,膜性能降低 目前的膜性能:耐药性、耐热性、耐溶剂能力都有限,使用范围受限。 单独使用膜分离效果有限,膜分离技术与其它分离技术结合使用。 二 膜及膜分离基本理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护理事业近五年发展规划(2026-2030).pdf VIP
- 虚体医学丛书:医说解集——昆明新空间1025实验室.pdf VIP
- 跨学科实践活动10 调查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应用-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2024).pptx VIP
- 2024中国可再生能源大会:大型伞梯式陆基高空风力发电技术研究.docx
- 特发性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pptx VIP
- 工艺管道施工方案.pdf VIP
- 《像山那样思考》课件.ppt VIP
- 工艺管道施工方案.doc VIP
-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docx VIP
- DB11T 891-201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