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赤壁第一课时我用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齐入“八大家”之列。 诗 :“苏黄” 词 :“苏辛” 散文:“欧苏” 书法:“苏黄米蔡”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轼 “雪泥鸿爪”喻指往事遗留下的痕迹 新旧两党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拼杀得如火如荼时,苏轼没有为了一己之私随风而倒,王安石的新法中有推行食盐官卖的法规,盐价高得百姓买不起:“岂是闻《韶》不知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基于对芸芸众生的关爱,苏轼不完全赞成这个新法;当司马光要全部废除新法时,他又坚持说新法中有利于国富民强的部分,应有所保留,官场中挣扎了大半辈子的苏轼,始终没有学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并且一有不快意的事,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此等坦荡胸怀,玻璃人生,才可以说是真正读过圣贤书的文人,才可谓书生本色。难怪他入狱后,无论政见上相容还是相悖者,都多方营救(这其中包括王安石和司马光),不是人格魅力,何能如此? 朗诵赏析 * * *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秋文章八大家。 他的诗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 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满了对人生 的深刻感悟和体会。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 开创豪放派词风。他的词言志抒情,记游怀古,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大大扩充了词的题 材。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广搜博引,自 然清澈,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但他的生活却也是罕见的坎坷曲折。 他的画与北宋著名画家文同齐名,是“文湖州竹派”的领袖人物。他的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名列“唐宋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苏轼)之列,又独占“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 苏轼还在军事学,医药学,建筑学,水利学,语言学,音乐学,禅学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扶死救伤。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苏轼任职杭州,不仅兴建了苏堤,还发明以瓦筒代替竹管之法来引水,使西湖免于成为一片水涸。 宋哲宗元佑八年,苏东坡被贬为定州府知州时,建雪浪斋。在斋前亲手植双槐。 苏轼还曾设计过帽子,酿过良酒,制作过一种特殊的千层饼,调过一种别具味道的汤。所以,北宋年间,“东坡帽”,“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曾一度成为众人追求的时尚。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苏轼一生遭遇的政治风波是比较多的。 他曾经少年得志,与弟弟苏辙同榜中进士,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极口称赞,也得到当朝皇帝的赏识。但进入仕途后,由于卷入新旧 党争的激烈漩涡中,因 此一生就再也不能平静。 先是被朝中小人构陷,由堂堂知州突然被逮捕入狱,成了阶下囚犯。出狱后贬官黄州,官职卑微,薪水很少。 以后辗转数处,都不得意。突然奉诏进京,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居然连升数级,差一点就要拜相了。然而等到哲宗亲政,新党得势,又将他贬到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的儋(dan)州,一贬再贬,越贬越远。 在儋州,他以六十余岁的高龄过着生活上“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日啖薯芋”的贫穷生活,幼子夭亡,最能理解体贴他的侍妾朝云也病死在海岛上,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直到六十六岁时遇赦北归,却死在路途之中。在死后的七十年里,他又不断获得赐封殊荣,谥曰“文忠”,又特赠太师。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然而,从现存的苏轼大量诗文来看,苏轼的一生又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千百年来,苏轼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的精神气度影响后人,吸引了无数中国士大夫文人的歆羡仰慕。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关于“乌台诗案”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