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于”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诸于”考

“诸于”考   “诸于”是一种汉代服装的名称,也作“诸衧”。《说文解字·衣部》“衧,诸衧也,从衣于声。”   诸于在汉史中颇引人注意。西汉宣帝时,“令皇后择后宫家人子可以虞侍太子者”,王政君因著“绛缘诸于”而入选。《汉书》卷九八《元后传》记载:   及太子朝,皇后乃见政君等五人,微令旁长御问知太子所欲。太子殊无意于五人者,不得已于皇后,强应曰:“此中一人可。”是时政君坐近太子,又独衣绛缘诸于,长御即以为是。 “政君”即王政君,后来成为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皇太后,也即王莽的姑母。据此可知,诸于是外衣,可有鲜明的缘饰;王政君著诸于见太子,则诸于可做女子的正服。   更始诸将也曾著诸于。《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记载,两汉交替之际,更始政权将定都洛阳,其诸将因身穿诸于而招致洛阳人的嘲笑:   时三辅(案指洛阳)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镼,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李贤注:“《汉书音义》曰:诸于,大掖衣也,如妇人之袿衣。字书无镼字,《续汉书》作[左衣+屈],音其物反。杨雄《方言》曰:襜褕,其短者,自关之西谓之[左衣+充] [左衣+屈]。……据此,即是诸于上加绣[左衣+屈],如今之半臂也。”】 更始诸将头戴冠、帻,是男子的装扮,而身穿诸于、绣镼,则被视作“服妇人衣”。《续汉书》志第十三《五行一》则将更始诸将的着装称作“服妖”,认为其最终导致了更始政权的败亡:   更始诸将军过雒阳者数十辈,皆帻而衣妇人衣绣拥[上髟下屈]。时智者见之,以为服之不中,身之灾也,乃奔入边郡避之。是服妖也。其后更始遂为赤眉所杀。 更始政权迁都长安之后,其诸将的服装又引来了长安人的讥讽。《后汉书》卷十一《刘玄列传》记载:   时李轶、朱鲔擅命山东,王匡、张卬横暴三辅。其(案指更始)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贾竖,或有膳夫庖人,多着绣面衣、锦袴、襜褕、诸于,骂詈道中。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更始新贵多出自下层,长安人认为其服装豪华而不得体,故编歌谣来挖苦他们 。那么,诸于究竟是男服还是女服?它的样式是怎样的?   尹湾汉墓简牍表明,诸于在汉代确实是一种男女通用的服装。在尹湾二号汉墓中,出土了一件记载随葬衣物的木牍,上面有这样的文字:   [糸+白]绮诸于一领,羽青诸于一领,[糸+剽]鲜支单诸于一领。右诸于三领。[1] 该墓的墓主为一中年女性,诸于在这里是作女服。而在尹湾六号汉墓中,也出土了一件类似的木牍,题为“君兄衣物疏” ,上面又有这样的文字:   早丸诸于一领,[糸+剽]丸诸于一领。[2] 据考,尹湾六号汉墓的年代不晚于西汉成帝末年,墓主师饶字君兄(况),男性,生前为东海郡功曹史。诸于在这里是作男服。   因此,像更始诸将这样身为男性而着诸于者在汉代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尹湾汉墓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汉时属徐州。更始诸将原为绿林军首领,其起兵地点在今湖北省,汉时属荆州。这些地区都与洛阳、长安这样的 政治 文化中心距离较远,风俗习惯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洛阳、长安人将更始诸将穿诸于讥为“服妇人衣”,其所表达的可能只是一种正统的服饰观念,与当时各地区人们的实际着装情况并不全然一致。   关于诸于的样式,由于文字记载的短少,只能做一些推测。《汉书》卷九八《元后传》颜师古注:“诸于,大掖衣,即袿衣之类也。”颜氏的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大掖衣”,也称“逢掖之衣”。《礼记·儒行》: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郑玄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单衣也。” 则大掖衣曾为鲁地的服装。“袂”,袖子。《说文解字·衣部》:“袂,袖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张袂成阴,挥汗成雨。”“单衣”,通常认为即《礼记》所谓“深衣之制”,汉时可做正式的外衣,男女通服。可知“大掖衣”与单衣相似,特点是大袖。“逢掖”也作 “缝掖”。司马彪《续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   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缝掖其袖,合而缝大之,近今袍者也。 则“大掖衣”的样式近于汉晋 时代 的袍子。或因周公和孔子曾著此衣,所以它又成为儒生的服装。《后汉书》卷四九《王符列传》记载:   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乡人有以货得鴈门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谒规,规卧不迎……有顷,又白王符在门。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坐,极欢。时人为之语曰:“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言书生道义之为贵也。 因大掖衣在汉代是儒生的服装,“缝掖”遂在当时成为儒生的代称。所以,大掖衣不大可能是被讥为“妇人衣”的诸于。   但是,颜氏说诸于“即袿衣之类”,却有一定的道理。袿衣是妇女的上服。宋玉《神女赋序》:   振绣衣,被袿裳。[3] 刘熙《释名》卷五《释衣服》:   妇人上服曰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