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所见“胡”与“匈奴”称谓考.docVIP

《史记》所见“胡”与“匈奴”称谓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记》所见“胡”与“匈奴”称谓考

《史记》所见“胡”与“匈奴”称谓考 《史记》中所见“胡”与“匈奴”两种称谓,其含义是有明显差别的。战国时匈奴及北亚草原各游牧部落,大多以“胡”为名。“胡”的称谓泛指或分指“诸胡”,“匈奴”的称谓则专指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在 政治 上统一了北亚草原,汉人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胡”与“匈奴”两种称谓频繁互换,出现了严重的混淆。“匈奴”的称谓既指匈奴,也指汉朝北境“诸胡”。而《史记》以“匈奴”指代战国“诸胡”的做法,正是司马迁用汉人观念解释旧史的结果。 关键词:《史记》胡匈奴 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言及匈奴称谓的变化,谓“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1]吴荣曾则谓“胡”的含义“随 时代 迁移而发生变化”,战国时为“北方各游牧族的泛称”,西汉时则“专指匈奴”。[2]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汉代史家如司马迁,又以“匈奴”作为北方各游牧族的泛称。[3]《史记》中“胡”与“匈奴”两种称谓频繁互换,出现了严重的混淆。这一类现象提示我们:对于太史公笔下“胡”与“匈奴”的异同,以及两种称谓战国秦汉之际变化的背景,仍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一、《史记》所见战国时的匈奴称谓 《史记》有关战国时“匈奴”故实的记载,分见卷5《秦本纪》、卷8l《廉颇蔺相如列传》、卷86《刺客列传》及卷110《匈奴列传》,共计四条,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的两条,又见于《战国策》卷31《燕三》及《太平御览》卷294《兵部二十五·示弱》所引《战国策》。为了界定“匈奴”称谓出现的时间及其含义,笔者拟对这批材料重新加以排比 分析 。 1.《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更元七年(前318),“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后世史家对于文中“匈奴”的真实性,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吴承志说:“此匈奴当从一本作猃狁。此乃《左氏春秋》所谓允姓之戎,居于瓜州者,非《史记·匈奴传》居于北蛮之匈奴也。”[4]蒙文通则说:“《本纪》言,七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于战国记匈奴为最先。《本纪》言匈奴,即《秦策》言义渠事,参互稽之,匈奴即义渠也。”[5]蒙氏所谓“《秦策》言义渠事”,指《战国策》卷4《秦二》“义渠君之魏”条。但该条称义渠君“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与《史记·秦本纪》五国为秦所败的叙述不合。《战国策》该条又云:秦王“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鲍彪释曰:“是时诸侯连匈奴,秦恐义渠因而有变,故赂以和之。义渠之袭必次于五国之后,恐非与诸国遇时也。”[6]据此,则“匈奴即义渠”之说,似乎不能成立。但“诸侯连匈奴”一事,同样也难以落实。最直接的反证就是:与秦惠文王约略同时的赵武灵王,在其十九年(前307)与楼缓的对话中,历数赵国北边各游牧部落或部落联盟,竟然完全不提匈奴。因而,距此十一年前,惠文王更元七年,韩、魏、赵、楚、燕五国“帅匈奴共攻秦”一事,也就显得非常可疑了。此处的“匈奴”称谓,可能是司马迁的臆断。 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为约曰:匈奴即人盗,急人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人,烽火谨,辄人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人,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人。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边城。”《太平御览·兵部》所引《战国策》文略同。[7] 《廉颇蔺相如列传》紧接此条述李牧拜将、攻燕事,可以确定是在赵悼襄王二年(前243年)。由此上溯“十余岁”,到赵孝成王十年(前256)前后。李牧在“赵之北边”与匈奴周旋,应该就在赵孝成王执政的前期。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引李牧事迹,也见于《汉书》卷50《张冯汲郑传》,其文略同,有的学者以为是文帝时人的附会。[8]但《说苑》卷1《君道》又载:“燕昭王问于郭隗曰:寡人地狭民寡,齐人取蓟八城,匈奴趋驰楼烦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危社稷,存之有道乎?”[9]刘向这段文字,亦当取自记录战国策词的档案,而司马迁、刘向分别在三种不同著作中,发生同样的笔误一记下并不存在的“匈奴”部落或部落联盟,这样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说苑》此条,恰好可以同《太平御览·兵部》所引《战国策》佚文,乃至《史记·廉颇蔺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