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将美育融入语文学科
如何将美育融入语文学科
如何将美育融入语文学科
语文课除了教授学生有关语文的知识外,很大的一个功用在于它能对学生的身心进行陶冶,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让他们在学习文本之余,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与思想政治课不一样的是,语文课对学生施加这些影响的途径不是直白的说教,而是对课文的分析讲解。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有深厚的学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所以在语文课本中,不仅有字词、语法,还有文学、审美。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以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审美的实践活动,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与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的教育科学。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自由创造的感性显现;美是人类的理想、智慧和才能的形象化的表现;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美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让学生学习,确实比较枯燥与乏味,但美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又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将之融入课文的讲解中确实很有必要。
感悟美的过程总是让人感到愉快的,所以感悟美其实也就是感悟快乐。西方人的文化是以原罪为基础的罪感文化,日本人的文化是以耻辱为基础的耻感文化,而中国文化从孔子开始就是强调愉悦的乐感文化。学习是应该快乐的,这在全世界似乎是一个共识,无论是孔子还是爱因斯坦都有过相似的言论。不过后来中国人慢慢地将学习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并认为学习理所当然应该是痛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很多学校都将其写于墙上的一句名言。我则很不以为然;勤是要的,但为何一定要苦呢,不苦就不能成才吗?孔子学习苦不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论语雍也第六》)强调学习的最佳状态是乐。他自己也一样,他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第七》)强调的还是乐。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和孔子的想法一致。
快乐教育、寓教于乐,这是我们一直在喊的口号,但现实却是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负担越减越多。从我个人来看,职中生比之普通高中的学生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的头上没有高考指挥棒,作为职中的老师,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学的内容(从课本到形式)。职中生们不适应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我们何苦要为难他们?创设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让他们在有限的语文学习时间中多获得一些裨益不是更好吗?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却是说易行难。这需要老师在操控课堂上下很大的功夫,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老师自己首先就要有较强的审美能力。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在课文的分析中向学生传授发现美的方法,培育学生感悟美的能力。只有老师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学生头上才能阳光普照。
当圣地亚哥用他那一叶扁舟拉回那巨大的鱼骨时,我们能从中感到那不可战胜的男子汉的精神,那巨大的鱼骨将是我们成长的钙片;当孔子带着他的学生落魄地周游于列国之间时,我们感到的是那积极入世却不惧世人眼光的情操;当庄子坐在他妻子的遗体前鼓盆而歌时,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精神的强大、思想的豁达,那才是真逍遥;当屈原抱着石头在泪罗江边纵身一跳时,我们立时被他那忧国忧民、疾恶如仇的刚烈品格所征服,真切地感受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精髓。语文之美,无分中外作品!
语文,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创造。语文教育中的美感,就是通过文本,以美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去发现斑斓的世界,最终使他们达到精神世界的完美发展。
孔夫子曾言: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学习语文就像乘坐一辆行驶在风景区的游览车,车窗外的景色是那么丰富多彩。作为一个称职的司机,语文老师应该为学生选择一条足够精彩的线路,让学生们在结束这次旅程时,能在脑海中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象。对于职中生来说,这不是比一味地深挖基础知识点更有意义吗?
噫!夫子之微言大义,于千百年后的今日,仍有深深的指导意义。执御乎?执射乎?吾与夫子,执御矣!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