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DO、ORP、pH控制SBR法的脱氮过程论文.docVIP

以DO、ORP、pH控制SBR法的脱氮过程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DO、ORP、pH控制SBR法的脱氮过程论文.doc

  以DO、ORP、pH控制SBR法的脱氮过程论文 论文高景峰 彭永臻 王淑莹 曾薇 隋铭皓 摘要:为实现SBR法脱氮在线模糊控制,以啤酒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进水混合液氨氮浓度的试验,详细地研究了SBR法在去除有机物和硝化、反硝化过程中DO、ORP、pH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DO、ORP、pH的特征点和平台的重现性很好,可以作为SBR法去除有机物,硝化,反硝化的过程控制参数。 关键词:SBR DO ORP pH值 过程控制 Using Dissolved Oxygen,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 and pH Valuefor Control Nitrogen Removal in SBR Process Abstract:In order to achieve on-line fuzzy control of nitrogen removal in SBR,a breoval of organic matters,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monia nitrogen.The results shos of DO,ORP and pH value are repeated very eters for the removal of organic matters,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a SBR process. Key,直径为30 cm,总有效容积为38 L,采用鼓风曝气,用转子流量计调节曝气量。反应过程中在线检测DO、ORP、pH值,并根据DO、ORP、pH的变化在一定的时间内取样。检测分析项目有:CODCr(重铬酸钾法),MLSS(滤纸重量法),DO、温度(YSI MODEL 50B溶解氧测定仪),ORP(American Sensor Incorporation生产的ORP复合电极),pH(pHS—3C型精密酸度计),SV%(100 mL量筒),NO2-N[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NO3-N(麝香草酚分光光度法),NH3-N(纳氏试剂光度法)。 试验用水采用啤酒加适量自来水稀释(人工配制),投加氯化铵(NH4Cl)和磷酸二氢钾(KH2PO4)作为氮源、磷源,投加碳酸氢钠(NaHCO3)调整pH。水温控制在30℃左右,恒定曝气量在0.8 m3/h。 为了实现生物脱氮,SBR反应器的运行方式为:瞬间进水,曝气(好氧降解有机物、硝化),投加碳源搅拌(反硝化),停止搅拌、短时间曝气吹脱N2。 试验方案:经过污泥驯化接种和培养,维持MLSS=8 000 mg/L左右,长期维持进水混合液CODCr在300~330 mg/L左右,磷足量,投加碳酸氢钠调节pH在中性偏碱的范围之内;首先维持进水混合液NH3-N在一定的浓度下运行一定的周期数,此试验共进行了2个水平:80~85 mg/L,110~120 mg/L,考察不同进水混合液氨氮浓度情况下DO、ORP、pH的变化规律;然后模拟实际工程的进水水质冲击的情况,对这两种稳态分别进行了以4种不同进水混合液NH3-N浓度作为初始冲击氨氮浓度,验证硝化、反硝化过程的DO、ORP、pH的变化规律。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ORP、DO、pH在一个反应周期中的变化规律 2.1.1 ORP、DO的变化规律 选择进水混合液氨氮浓度为110~120 mg/L的典型图见图2、3。 由图3可知,DO、ORP曲线的特点及其原因是:在COD降解过程中,DO出现平台(0~25 min),ORP也出现平台。这是因为在恒定曝气量的条件下,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不断地氧化降解,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过程的OUR基本不变,所以DO出现平台。由ORP与DO的关系式(ORP=a+bln[O2])可知:在DO出现平台的情况下,ORP也会出现平台,但ORP不只受DO影响,所以ORP的平台不如DO的平台那么明显。当COD降至难降解部分时(图2中的点A:第25 min),DO突然迅速大幅上升,对应着ORP也大幅上升(图3中的点A),这是因为COD降解至难降解部分时,异养菌无法再大量摄取有机物,造成供氧大大高于耗氧,所以会出现DO,ORP都迅速大幅度上升的现象。尔后,自养菌开始进行硝化反应,反应过程中ORP、DO不断上升直至硝化结束。在硝化反应结束时(图2中的点B:第150 min),DO出现第二次跳跃或者是上升的速率加快(图3中的点B),然后DO很快接近饱和值,如果继续曝气,DO就在这个高值处维持基本不变。DO出现第二次跳跃的原因是自养菌降解氨氮的过程已经结束,不再耗氧,而自养菌、异养菌内源呼吸耗氧又远远小于供氧,所以会出现DO的第二次跳跃;与之相对应,ORP并没有出现跳跃而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