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复习课重点.PPT剖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次复习课重点.PPT剖析

第五节 金属的表面改性 阳极氧化/微弧氧化 化学转化膜 化学镀 湿式被覆方法 第一节 陶瓷的表界面 陶瓷表界面结构 表面弛豫 偏析 表面重构 表面吸附 清洁表面结构 表面化合物 弛豫: 指表面区原子或离子间的距离偏离体内的晶格常数,但晶胞结构基本不变。 ds 内部 表面 d0 弛豫 第一节 陶瓷的表界面 重构: 重构指在平行衬底的表面上,原子平移的对称性与体内显著不同,原子作了较大幅度调整。 第一节 陶瓷的表界面 重构 表面 内部 偏析: 第一节 陶瓷的表界面 偏析 表面或界面附近薄层内化学组成偏离晶体内部的平均组成,某种原子、离子或化合物浓度明显高于内部。 表面吸附: 第一节 陶瓷的表界面 吸附现象 固体表面存在大量的具有不饱和键的原子或离子,能吸引外来的原子、离子和分子,产生吸附。 表面化合物: 第一节 陶瓷的表界面 化合物 碳化物陶瓷,如碳化硅在空气中易氧化,表面形成二氧化硅膜,阻止了内部碳化硅进一步氧化。 一、热敏电阻陶瓷 第一节 陶瓷的表界面 功能陶瓷 热敏陶瓷是一类电阻率随温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材料。在温度改变的时候,它们的电阻率就改变。把测温度变成测电阻率。 应用: 应用于温度控制与温度传感器中,如空调、锅炉、热水器等设备中作温度控制检测。 二、气敏陶瓷 第一节 陶瓷的表界面 功能陶瓷 原理:元件表面的气体吸附和随之发生的元件电导率变化。 能对气体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及报警的陶瓷。 第一节 陶瓷的表界面 功能陶瓷 三、压敏陶瓷 压敏陶瓷是对电压变化敏感的非线性电阻,在某一临界电压下电阻值非常高,几乎没有电流通过;但当超过这一临界电压(压敏电压)时,电阻将急剧变小并有电流通过。压敏陶瓷电阻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在电力系统、电子线路和一般家用电器设备中过压保护、高压稳压等的关键元件。 一、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 ISO定义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1、复合材料 第一节 复合材料概述 (Composition Materials, Composite)   2、复合材料的特点:     (3)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2)具有单一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良特殊性能。 (1)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能的组分通过宏观或微观复合在一起的新型材料,组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 材料的优缺点组合示意图 材料 A 材料 B 优点 优点 缺点 缺点 组合 Ⅰ 组合 Ⅱ 组合 Ⅲ 组合 Ⅳ 最差组合 最佳组合 2、复合材料的特点:   复合材料的结构通常是一个相为连续相,称为   ;而另一相是以独立的形态分布在整个连续相中的分散相。与连续相相比,这种分散相的性能优越,会使材料的性能显著增强,常称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散相较基体硬,强度和刚度较基体大。分散相可以是纤维及其编织物,也可以是颗粒状或弥散的填料。 基体 增强剂。 3、复合材料的基本结构模式   (1)密度小、强度高 ρ热固性复合材料 =1.7~2.0 g/cm3 ρ热塑性复合材料=1.1~1.6 g/cm3 五、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特性 (2)电性能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电绝缘性、高频介电性能,微波透光性好,适宜用作电机仪表零件、雷达罩等。 ρ钢=7.8 g/cm3 (4)热性能好 (3)耐腐蚀性能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低,是优良的绝热材料,能保护飞行器重返大气层免受2000℃以上的高温、高速气流损害。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耐海水、酸、碱、盐和有机溶剂,适宜用作化工机械零部件、管道、贮槽、渔船等。 复合材料的界面:指基体与增强相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第二节 复合材料的界面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 1、浸润性理论 ? 第三节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化学键理论  ?   3、过渡层理论 1、浸润性理论 第三节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空隙 (a) 不浸润 (b) 浸润 浸润性理论是1963年由Zisman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浸润是形成界面的基本条件之一,两组分如能实现完全浸润,则树脂在高能表面的物理吸附所提供的黏结强度可超过基体的内聚能。 浸湿是组分良好粘结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 第三节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如环氧树脂对新鲜的E玻璃纤维表面浸湿性好,但黏结性却不好,界面耐水老化性也差。 2、化学键理论   化学键理论认为要使两相之间实现有效的黏结,两相的表面应含有能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活性基团,通过官能团的反应以化学键结合形成界面。 两相界面发生化学反应

文档评论(0)

152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