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儒简与告子学说.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郭店儒简与告子学说

郭店儒简与告子学说 (一) 告子,生平事迹不详,《孟子》七篇有《告子》,赵岐于篇题下注云:“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赵岐之称告子兼治儒墨之道,盖由于《墨子》中也有告子,《墨子·公孟》: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言义而行甚恶,请弃之。子墨子曰:不可,称我言以毁我行,愈于亡。有人于此翟甚不仁,尊天事鬼爱人,甚不仁,独愈于亡也。今告子言谈甚辩,言仁义而不吾毁,告子毁犹愈亡也。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未必然也,告子胜为仁。子墨子曰:未必然也,告子为仁,譬犹跂以为长,隐以为广,不可久也。告子谓子墨子曰:我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孙诒让不赞成二书中之告子为一人之说,认为“以年代校之,当以苏说为是”。1苏指苏时学,他认为“此(《公孟》)告子自与墨子同时,后与孟子问答者当另一人”。2近人梁启超作《墨子年代考》,认为两书中告子的年代可以圆通,不必强分为二人,他说:“《孟子》本文无以证明告子为孟子弟子,恐直是孟子前辈耳。墨子卒下距孟子生不过十余年,告子弱冠,得见墨子之晚年,告子老宿,得见孟子之中年,并非不相及。”梁氏之以告子为孟子之前辈,盖受其师康有为之 影响 ,康氏以为告子“盖亦孔子后学而为孟子前辈大儒”。3钱穆同意《墨子》《孟子》中的告子为一人,并估推其年代为公元前420年—350年。但他不赞成康氏之告子为孔子弟子的说法,认为“观《公孟》篇所记二三子请弃告子,而墨子曰不可,则告子殆亦墨子弟子”。4 《墨子》《孟子》中之告子是否为同一人?若是同一人,他是儒家弟子还是墨家弟子?仅凭传世 文献 很难下结论,在郭店儒简中,笔者发现有不少 内容 可以和二书中告子的思想相发明,因此笔者认为,二书中之告子为同一人,当是儒家弟子。试疏证如下,不当之处,祁请方家指正。 (二) 告子学说主要保存在《孟子》书中,概括其观点,主要有以下三条: 一、关于性无分善不善的观点 此观点见于《告子上》,主要有这么几章: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告子的性无善不善之论,可从郭店简《性自命出》得到解释, 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入之。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5 性是“待物而后作”,即受到外界刺激而发动,如见孺子将入井,则起恻隐之心,见食色则起贪得之心,性本身无所谓善不善,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之所以产生善不善这种差别,动因来自外部,即所谓“所善所不善,势也”。这种解释和孟子给水分上下所做的解释“其势则然也”是一样的。可以认为告子与《性自命出》在性无分善不善的认识及对其所做的解释上是一致的。 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来自于他的“生之谓性”的观点。所谓“生”,朱熹认为是“指人物之所以知觉运动者而言”,6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指人和物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是天生的,所谓“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是也。毫无疑问,这种感知能力本身无所谓善不善,只有当它受到外界刺激而发作时,它才会表现出善与不善,在这点上,告子与《性自命出》也是一致的。 二、关于“不动心”的思想 所谓“不动心”,是指主体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正常的心性状态,无论是压力还是诱惑,都不足以使他动心。孟子称自己四十岁才达到这种状态,又说告子先他不动心,显然告子先于孟子解决了心性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问题 。 同为不动心,二人实现的途径不同,《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气,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也;气,次也。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为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