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人性之学-修身养性.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儒家人性之学-修身养性

浅谈儒家人性之学:修身养性 浅谈儒家人性之学:修身养性 学习古文学时,我们发现先辈们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古语有云:修身、治国、平天下。他们把修身正气放在第一位不是没有道理的,儒学作为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得到如此之多的认得推崇、传承,的确不是偶然,国学就是国学,就是有他的过人之处 我们常论人善恶,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常说感性做人、理性做事,那么什么是感性,什么是理性呢?我们常说某人是性情中人,那么到底怎样的人才算是性情中人呢? 儒学之心性之学告诉我们,人心与人性并不相同。各路英豪论文联盟www.LWlM.cOm的见解殊途同归,无论是人之初生是善是恶,他们都不会真正左右人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善人和恶人的区分在幼年期评判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无法达到的。真正决定一个人善恶归属的是后天,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发展成为不同的心性,这种心性将左右一个人的情绪、言语、甚至是举止。所以善恶的本质是心性的优劣,它体现于人得情绪、言语、举止。 孔孟之道: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得灵魂都是善良的,也许这就是人们喜欢看婴儿的眼神的根本原因,因为那双眼睛才真正是人心灵的窗户,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人的思维开始多元化,人们渐渐的习惯了掩饰自己,所以,人的眼睛不再那么纯,它变成了一个暗道,这个暗道通向了一个错误的空间,误导了人们对世间的种种产生误解。心性之学让我明白世人都是伪善的,既然人心伪善,那为何又有善恶之分呢?其实,古人所说的伪善和现代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古人说的伪是人为地,后天加工的,而现代人强加伪装给他,因此,人们就善恶不分了。其实,善恶之间是没有一个准确而纯粹的评判标准的,是随着人对世事的认识程度和对价值的评判的观念而定的。古人所说的伪善随心性的不同分为两类人,一类人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故意伪装自己,一旦目标得以实现,满足一己私欲就功成身退甚至杀人灭口,这就是伪之恶者。相反,另一类人从心底想帮助人,这种意识有性而生,受思维控制,这就是真善。世人皆伪善,所以素养再好的大家也是有私欲的,觉悟再好的人也有自私的一面,因为要想让人完全摆脱天性而生于世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故古人云: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对于世间的一切,既然存在那就是合理。就像儒学对人心的理解一样,人心可以游离于身体之外而独立存在,表现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只停留在其表面,而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提升,就是说,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相信我们都知道人与动物的区别,其实动物的行为由心而生,由感而发不受性的控制而人则不同,人的行为由心而生,由性而定,有感而发,所以古人一再强调做事要明智,要真正控制自己的心和脑,因为心以情治事很有可能在满足自己的私欲 的同时违背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脑以理处事才是长久之计。人性与兽性的区别也是如此,人性强调理性思维即用道心处理事务,所以人有为与不为,而动物不同,物性更注重满足自己的私欲,有利则为之,很少在乎是否合乎论文联盟www.LWlM.cOm时宜。 然而,人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性,所以有所放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明智而已,试想倘若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控制自己的心性,哪真的就是六亿神州尽舜尧了。其实性情中人并不是无所顾忌想啥说啥而是有所言有所不言,有所作有所不做,即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 各位朋友,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所以,修身养性是必不可少的。 1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