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荣格介析心理学的道家文亿渊源论文.doc
关于荣格介析心理学的道家文亿渊源论文
.freel)。卫礼贤曾来过中国进行基督教传教,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底,曾翻译过老子、庄子的哲学著作。荣格十分敬重卫礼贤。1920年,卫礼贤的《周易》德译本出版,荣格对此书非常感兴趣,于是约卫礼贤见面。见面后,荣格对卫礼贤谈及他对潜意识的研究结果,卫礼贤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这种思想在中国道家哲学中早已存在。荣格因此希望更确切地了解中国的道家思想。1928年,卫礼贤将其翻译的《太乙金华宗旨》交给荣格。次年,荣格同卫礼贤合作写了一篇有关此书的评论,这篇评论还包括对道教其它典籍如《慧命经》一些看法。荣格在这篇评论中称,他在开始精神病治疗生涯时,全然不知中国人的哲学,只是在后来.他的职业经验才告诉他,他一直在无意中循守的那种神秘的方法,早己在中国人的精神中存活了许多世纪。他说:“分析心理学以一种十分奇怪的方式与(道家)炼丹术不谋而合,我无意中触到了我那潜意识心理学历史上的对应物。他认为,《太乙金华宗旨》使他摆脱了困境.结束了自与弗洛伊德分裂以来长达十五年之久的精神危机,并鼓舞着他能够把一些基本结论发表出来。
荣格说:.‘卫礼贤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所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多。这句话暗含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卫礼贤给荣格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人,包括弗洛伊德在内。二是作为汉学家的卫礼贤给荣格的影响主要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影响,卫礼贤是西方“道家热”的代表人物。所以荣格又说:“卫礼贤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基因,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那么.中国道家文化如何成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因。下面对此略加分析。
(一)“道”、‘受陀罗’,与“真我”
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荣格写道:“我在自己的思考与研究中.发现了最关键的问题,即关于SELF的概念,我才又一次重新回到现实的世界。”“很多学者对荣格理论中的.‘SEIF一词的翻译感到困难。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看.译法五花八门.例如自我、自身、自己、自性等等。而且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M盯r叮Ste:n说:.‘荣格的’SEIJF’好比中国的‘道’,这种将SEIF与道的类比,比任何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或概念.都更能有助于使荣格的本意越过这种文化的障碍。因此,笔者认为,要确切理解self的含义,就必须研究荣格对“道”的领悟以及Self在荣格理论中的位置。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两部分构成,即自我(ego)和潜意识(uneonsious)。自我大致和意识相当,包括我们对外界事物和对自己的意识。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不是自我的自然流露,而必须给自我带上面罩,称为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自我与社会的一种协定。潜意识则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个人潜意识,包括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压抑或暂时遗忘的个人历史经验。个人潜意识中有许多“情结”,影响和作用于人的行为。第二层是集体潜意识,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集体潜意识存在于精神的最深层,全人类都具有.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心理遗迹,由先天的能力所组成并构成原型(archetype)倾向。原型没有具体的内容.只是一种活动的可能态势。荣格认为,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以及我们前面所说的self。lf是一个中心原型,作为一种内驱力平衡和调和人格的对立面。集体潜意识是通过“曼陀罗”显现出来的,而“曼陀罗”画中的中心则是Self。“曼陀罗是显示有关、。lf状态的密码”。爪Self是个体生活中的根本目标.但却没有一个人完全达到这个目标。正如中国人所说的“道”.道可道.非常道。荣格说:、elf的探索直接把他引导到对“道”的领悟轨道。那么荣格是怎样解释“道”的呢?
在卫礼贤看来.“道”可以拆分为“首”和“走”。首即脑,指人的意识,走即历程.合起来,“道”即为“意识的历程”。然而荣格并不满意此说法。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荣格引用了《慧命经》开篇语:“道之精微.莫如性命,性命之修炼,莫台如一。”荣格的理解中,“道”即性命,性即意识(前所说的。命即为集体潜意识和肉体生命。性和命在父母未生个体前二者融合,至人出生时相分离。《慧命经》描述了此过程:“自此而往.性不能见命,命不能见性.少而壮.壮而老.老而呜呼。故如来发大慈悲,泄漏修炼之法.教人再入包胞.重造我之性命。”道的修炼.在于弥合性与命的缝隙。所以.“舍利由此而成”。“欲成漏尽金刚体,勤造烹蒸慧命根.定照莫离欢喜地.时将真我隐藏居”(《慧命经》渴语)。在荣格看来,成道必须超脱意识与世间事物的“互渗”关系,使意识既空非空,只有这样才能观照到自身的潜意识,才能将个体人精神中的诸原型外化出来。
成道的最高境界就是self-aeeumplish,这一概念为荣格首次提出,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只是由于大多数学者并未了解此概念的来龙去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