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电影报纸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06年天津第一家电影院——“权仙茶园”建成后,为招徕观众 ,于开业前在《大公报》上登出该院“开演电灯影戏”的广告 。影院开业后,在门前张贴“海报”,写出当天和近期上映影片的名称、特点及票价等。随着影院的增多,一些影院注意利用报纸进行宣传。1915年12月份的《大公报》连续数日刊登的平安电影公司(平安电影院)的广告,以《戏目一览表》为栏目列出每日上映的影片;同时登出其经营影片租赁业 务的消息 。这期间,天津出版的《大公报》、《益世报》、《国强报》、《中华画报》、《北洋画报》等均辟有专栏刊登电影广告、电影剧照和影片评介文章。1924年3月,《电影周刊》杂志创刊。1927年,《天津电影杂志》出版,该杂志为半月刊,总发行处在河北新大路骏骥里10号。   影院业的迅速发展,引起舆论界的关注。1929年4月,《益世报》连续3天发表署名文章《天津影院事业谈》,对全市影院业的发展与经营进行了评论。   在无声片阶段,各影院都在本院周围及辐射到的街巷居民区的布告栏张贴“海报”(石印报头) ;映前利用幻灯介绍近期上映的影片;印制内容有影片故事梗概和编、导、演员姓名的《说明书》,随售票免费赠给观众。   有声片出现后,片商和影院都加强了影片宣传 。当时在电影市场占有优势的美国好莱坞的“八大公司”驻津代理商,都在主要报纸上刊登大幅插图广告 ,并印制彩色的大小尺寸不同的“海报”和彩色剧照供给影院使用。有些影片 ,片商还选取片中的精彩镜头制作成“预告样片”供给影院在映前加映作预告宣传。当时法租界的重要路段(今解放北路凯悦饭店址)立有“八大公司”张贴大型“海报”的高大广告牌 。对于重点影片,片商还在影院附近的大建筑物或重要路口制作立体广告,有的立体剧中人的形象有两三层楼高大 。国内皮包公司拥有的影片有限,资金也少,无力制作大型海报,只在报纸上刊登广告 。影院为招徕观众,除利用片商提供的宣传品,还及时张贴自制的“海报” 。也有下大功夫者,如1947年明星影院(今和平影院)上映苏联片《从莫斯科直捣柏林》(后改名《攻克柏林》)时,在前厅制作了立体广告,画面是苏联红军战士架机枪向柏林国会大厦扫射 ,有灯光配合,十分生动、逼真。 图7-40 权仙平安电灯影戏广告 原载《大公报》(1908.3.26)   天津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现第一座电影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人及外国商人开办的电影院不断增多。天津解放后,一方面有计划地在市区发展电影院,一方面在工厂、农村大力发展为工人、农民服务的电影俱乐部和电影放映队,逐渐形成了遍布全市城乡的电影放映网。   一、早期的电影院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天津人周紫云创建了第一座电影院,名“权仙茶园”,坐落在法租界紫竹林(今滨江道与吉林路交口处)。此后,又有天津人和租界地的外国商人相继建立电影院。到30年代中期,全市电影院发展到30多座。即:上权仙、平安、蛱蝶、天升、光明、明星、新新、新中央、皇宫、河北、大陆、皇后、中央、上平安、天宫、天津、天宝、丹桂、新欣、新明、群英、庆云、第一舞台、大舞台 、权乐 、聚华、升平、天桂等,为华北地区大城市影院数量之冠 。这些影院中 ,大多数为华人经营,只平安、蛱蝶、光陆、光明、天升等少数几座由外商经营。   二、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电影放映场所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后,时局动荡,民心浮动,加之影片来源受限 ,电 图7-1 原载《益世报》(1929.4.7) 影业日渐萧条,有些电影院(大光明、光陆、光明、明星、新中央等)相继改演戏剧 。到40年代中期,全市电影院还有20座左右 。此外,这期间,塘大地区(解放后改称“塘沽区”)出现2座影院,一座在塘大区中心地带,系日本人投资建于1941年 ,名“塘沽演画馆” ,有座席500多个;一座在连塘庄一带,名“新新影院”,规模很小,开业时间不长就倒闭了。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时局有好转,民心趋稳,电影观众有增,一些原已改行的影院又恢复电影放映,并增加1座“国光电影院”(该院原为“同庆茶园”,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改映电影,坐落今和平区闸口街东南角,已在城市建设中拆除)。   到1948年末,全市共有电影院24座,即:平安、光明、华安、河北、北洋、大光明、美琪、亚洲、华北、新中央、天津、国光、上权仙、东亚、天宫、权乐、青年会、明星、开明、太平、新北、丹桂、光华、宝兴。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创办近代报业,由于报纸发行量有限,影响不大,而且外报占绝大多数,清政府对办报活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干预甚少。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报逐步发展,大量政论报刊的涌现引起了清政府对于报刊功能和作用的重视。清政府曾制定官报章程三条,对官报言论作出初步限制,规定:不准议论时政,不准臧否人物,专译外国之事。 戊戌变法失败

文档评论(0)

dsdmlwz1v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