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014-培训课件.pptxVIP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014-培训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早在处置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时候,就曾发现过一些实验室诊断为阴性的病例,临床诊断出血热很勉强--- 有的专家尽管尚不清楚这些病例的诊断,但一直作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进行处置。 后来… 随着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疫情的进一步减低,这种病例越来越引起专家的关注 有的专家曾认为此类病例就是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一种。;2006年,在安徽省确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并于JAMA杂志发表HGA的人际间传播。 卫生部于2008年2月下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指南(试行)》,包括我省在内的部分省开展了无形体病的监测和调查工作。 但迄今为止,尚未分离到病原体。 2010年4月份以来,在对无形体阴性的病例标本检测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2009年底,在湖北的1例病例中发现“病毒”的线索 中国疾控中心并于2010年5月20日印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2010年8月,国家CDC专家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到病毒,最终确定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争议 是“一个故事的两个阶段”,还是“两个故事”? ;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引起的新发传染病。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并已证实存在人际间传播。 临床特征:以发热、消化道症状、意识障碍、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 危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1.形态结构 SFTSV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基因组由大(L)、中(M)、小(S)3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其中L片段全长6368个核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3378个核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SFTSV全基因组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与布尼亚病毒科其他病毒相比均呈现高度差异,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相比,S片段相对保守,但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仅可达41%左右,L和M片段氨基酸的同源性在21%~36%。 ;2.生物学特性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但对于SFTSV的理化特性和灭活条件仍须进一步研究。;1.传染源 SFTSV可感染牛、羊、狗等脊椎动物和蜱等节肢动物,啮齿类动物中未检测到抗SFTSV抗体,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可因接触家畜而传染,但是其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江苏调查发现:抗体阳性率为goats (66.8%), cattle (28.2%), dogs (7.4%), pigs (4.7%), chickens (1.2%), geese (1.7%), rodents (4.4%) and hedgehogs (2.7%).? 多篇报道证实了SFTSV人传人的存在,SFTS患者病毒血症时间较长,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2.传播途径 (1)虫媒传播: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发病地区的蜱中可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 (2)接触传播:近期研究证实了SFTSV人传人的存在,可能通过接触患者血液而感染,裸露皮肤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具有较高的危险性。;11;SFTSV人际间传播;暴露及发病情况;病毒载量与抗体;病毒进化树分析;人传人危险因素分析;呼吸道或飞沫传播?;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目前病例资料显示,97%的患者为农民,中老年居多,年龄分布在39~83岁,其中50岁以上患者占75%,没有明显性别差别。 江苏对农村进行调查,发现SFTSV感染率为1.3% (33 of 2,547),养羊、种地和放牧是感染SFTSV的高危因素。 ;4.流行病学特征 SFTSV感染病例一般始于3月,高峰期在5~7月份,可以延续至11月份。 多散发于呈丘陵地貌的农村地区,病例呈高度散在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辽宁等省市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SFTS患者年龄分布(浙江省);SFTSV感染的时间分布(浙江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一般为5~14天。 确切证据: 1.蜱叮咬后5天发病 2.人传人7-14天;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意识障碍及多器官损害等。 根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验室检查动态变化规律,临床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期:发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