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主题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借用及变形探究.docVIP

《圣经》主题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借用及变形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圣经》主题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借用及变形探究

《圣经》主题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借用及变形探究   摘 要:《圣经》中体现的如原罪与救赎、上帝创世、末日审判、寻找圣父等主题,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精神内涵。通过研究作家对《圣经》的借用和变形,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意,更深刻地?w会到作家和作品的伟大之处。本文旨在就二十世纪文学对圣经故事的借用和变形的情况作以梳理,并取几个例子详细说明 关键词:《圣经》主题;二十世纪文学;借用;变形 作者简介:刘玉菡(1989.5-),硕士,女,现为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2 由于现代艺术发展中的神话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且人文科学领域中神话研究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所以有人说,二十世纪是神话复兴的世纪。叶舒宪先生在《神话-原型批评》的前言中也提到,二十世纪的理论家们现在又开始转向曾被视为与科学和理性背道而驰的远古神话、仪式、梦和幻想,“试图在理性的非理性之根中、意识的无意识之源中重新发现救治现代痼疾的希望,寻求弥补技术统治与理性一划所造成的人性残缺和萎缩的良方”(叶舒宪, 2011) 《圣经》与希腊罗马神话一起,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两大根基,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基督教或《圣经》的影响。通过作家的借用和变形,许多圣经故事以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出现,丰富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在诗歌方面,如叶芝的《印度人论上帝》《奔向乐园》《基督重临》等;在小说方面,如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劳伦斯的《虹》、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等;在戏剧方面,如奥尼尔的《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拉撒路笑了》、谢泼德的《被埋葬的孩子》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由于《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最典型地表现为对作家作品的影响,不少研究者都由此落笔 ,以实证精神具体地探讨一批诗人作家如何借鉴引申圣经题材,汲取发扬圣经观念,写出不朽的传世佳作 (袁秀萍,2007) 1、爱尔兰文学家詹姆斯 乔伊斯是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文坛巨匠,在其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对《圣经》题材的借用。在《芬尼根守灵夜》中,乔伊斯描写了都柏林酒店老板伊尔威戈的一个梦,梦中伊尔威戈(象征人类)在公园(象征伊甸园)内因行为不检点而受到检查,影射了人类因原罪而堕落的圣经故事;而在另一个梦中,桑恩兄弟相互争斗,影射了该隐杀死自己亲兄弟的圣经典故。在其代表作《尤利西斯》中,这种圣经主题表现得更加明显,仅仅是第一部的第一章就可以发现有十几处直接取材于圣经故事,如“伊甸园”、“诺亚方舟” 、“三位一体” 和“耶稣之死”等(梁工,2000)。乔伊斯将大量的圣经人物、意象、故事结构甚至把整个圣经主题都直接套用在小说中,并加以变形或重新组合,使得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整部小说蕴含着圣经中“寻找圣父”的主题:作者对斯蒂文在都柏林的流浪的描写,象征着人类在尘世的流浪和寄居的痛苦;斯蒂文与布鲁姆的相逢与相识,寓意着人类在尘世的迷途中对上帝的苦苦追索;最终这对精神父子找到了对方,则预示人类在痛苦的生活中找到了拯救的力量。然而,寻找的前提是失去,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并没有给现代人带来高度的精神文明,相反却痛苦地发现了“上帝死了”,带来了彻底毁灭传统伦理规范、理性正义、秩序原则的现代精神荒原,带来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分离,所以这部作品或许也可以体现圣经中“伊甸园的失落与重建”的主题(梁工,2006) 2、英国诗人T.S.艾略特 艾略特在对评论《尤利西斯》时提到了“一种神话方法”,清楚地指出此法将是今后若干年众作家采用的写作方法,且其本人也投入实践。在《荒原》中,艾略特把人们对秩序和权威的渴望比喻为干枯的荒原上人们对雨水的渴望。诗的结构主要来自神话原型,尤其是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后复活的故事。艾略特将字面意义上表达出的故事,与表面故事下神话中或者古典文学中的人物和情节之间创造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关联。诗人把失去信仰的欧洲描写成等待拯救的“荒原”,正好对应《圣经》中受到上帝惩罚和失去上帝恩典的以色列及异教土地。荒原的荒芜是由于人们的情欲堕落,只有等待少年骑士找到圣杯,才可恢复生机。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与》(孙彩霞,2005)一书中,作者专门安排了一章的内容讨论艾略特的诗歌与圣经原型的关系,并具体分析了艾略特皈依基督教的历程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和《小老头》等早期作品中,宗教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圣经典故和语词的运用;在《荒原》等中期作品中,《圣经》成为结构诗篇的原型模式和表达混乱的客观对应物;而在《圣灰星期三》和《三圣贤的旅程》等诗作中,《圣经》与基督教已成为艾略特皈依的最终本源和最高意义 3、美国小说家威廉 福克纳在小说中直接和间接引用《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