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赏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赏析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赏析   [摘要]三明市博物馆馆藏的六朝青瓷器,经鉴定其造型、胎釉、装饰等时代特征,判断为越窑系产品,其中蕴含丰富的佛教文化艺术内涵 [关键词]佛教 六朝青瓷 文化艺术特点 一、越窑系青瓷 东晋青釉敛口钵(见图1),敛口,窄溜肩,深腹,平底。口沿有一周弦纹及细密的方格纹,腹部有旋坯纹。外腹近底及底部不施釉,釉呈青黄色,腹底部露胎,灰胎较粗糙,器形规整。口径20.3cm,腹围76.2cm,底径13.7cm,高13.1cm。此件敛口钵与闽北浦城吕处坞东晋“兴宁三年(365年)”墓出土的同类器物造型、胎釉等工艺特征比较一致 东晋青釉盘口壶(见图2),浅盘口,束短颈,斜肩,鼓腹,平底。肩部置有对称扁状双系。釉呈青黄色,腹下部有流釉现象。器身有旋坯纹,腹底部露胎,呈灰色,器形规整。口径12.0cm,腹围61.4cm,底径10.4cm,高21.3cm。此件盘口壶与闽侯荆溪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墓出土的器物形制相同 南朝青釉带流罐(见图3),直口平唇,短颈,圆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饰对称扁带环系,另一侧有平嘴圆管短流。外壁施釉不及底,釉呈青黄色。灰胎,器形规整。口径10.1cm,腹围67.7cm,底径12.3cm,高16.4cm。此罐形制与福州屏山南朝墓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但流嘴平折唇的做法相对精致 越窑主要产地在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地,窑场分布范围很广,自东汉创烧,经三国、两晋,到南朝时期获得迅速发展。三国时胎呈淡灰色,以淡青釉为主。西晋时胎色较深,釉以青灰色普遍。东晋以后瓷业普及发展,造型装饰趋向简朴。南朝时胎呈灰色,有青釉、青黄釉,总体特征是胎釉结合紧密,器物造型从扁矮向高长方向演变。三明市博物馆馆藏东晋敛口钵、盘口壶,南朝带流罐,基本符合越窑特征 南朝青釉博山炉,由炉盖和托盘盏两部分组成。盖顶雕塑一立体双面人像,五官刻画明显,头顶莲花,人像颈下堆塑双层莲瓣,颈下部前后各贯穿一小孔通向炉腔(见图4-1)。盖身堆塑缭绕升腾的烟气纹,里内中空,盖下部分堆贴有四朵莲花。盏作子母口与盖套合。托盘,敞口,直腹,浅平底,底部镂一圆孔,盘中竖立筒状管,上承托一圆盏,施青釉。底部露胎,呈灰白色,阴刻行书“行练三端”四字,笔画纤细,字体有些歪斜(见图4-2),遗留有旋坯线割的痕迹。形制别致,制作精美,技法娴熟。通高20.9cm,盏盖套合处外围直径7.5cm,托盘圆径11.5cm。三明市三元区莘口墓出土。与此器造型、装饰雷同的博山炉,亦见于闽侯南屿南朝墓,年代为南朝齐梁时期 受越窑影响,福建福州的怀安窑在南朝时期始烧,其瓷胎色灰白,质地坚硬,使用风化程度高、石英含量大的瓷石,明显有别于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等地的青瓷胎,南朝时多呈青色,青中闪黄,唐代出现青中泛绿的釉色。三明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釉博山炉,其造型装饰不曾见于福建以外的地区,胎釉特征与怀安窑一致,应属该窑所烧成。博山炉的祖型源于西汉中期中原地区出现的青铜博山炉,由于炉盖上往往铸成山峦云彩的形状,故名博山炉。此炉改山形为烟气、莲瓣装饰,形态新颖别致。使用时点燃炉内的香料,香烟从小孔排出,是当时讲究卫生礼仪之器。《颜氏家训》称:“贵族子弟无不薰衣剃面,傅粉施朱。”炉在古代具体作用有三:一为薰衣。凡入朝觐见或拜谒尊贵,必将衣服薰香方不失礼。二为读书焚香。免除恶臭,刺激精神,便于诵阅,裨益于理解与记忆,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说。三是供祀神佛之用。此炉底刻“行练三端”四字(见图4-2),西汉《韩诗外传》谓三端为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艺文春聚》卷十七南朝梁简文帝《舌赋》:“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梁书简文帝(太宗)本纪》载:“天才纵逸,冠于今古。文则时以轻华为累。”“行练三端”遂为时行文句。至于炉顶造像,疑似佛陀,周围莲瓣环绕,应与佛教信仰相关。莲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名花,自汉代佛教传人中国后更赋予圣洁的光环,成为佛陀的象征。佛教主张的解脱过程是从此岸到彼岸,从凡人到圣人,从尘世到净界,从众恶到尽善的过程,正与莲花从臭泥中生出无比鲜美的花叶一样。因此佛教常用莲花为喻,有其特殊的宗教寓意和必然的原因。《梁书武帝“兼笃信正法,尤长释典,制《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百卷。听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是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所以,此炉造型、装饰、功用,无不是那个时代文化生活的烙印 二、余论 六朝时期是我国瓷业生产的兴起和发展阶段。南方地区的浙江越窑引领时代潮流,各地瓷业也逐渐开始发展,形成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器物品种以日用饮食器皿的碗、盘、盏、罐、壶、钵为大宗,还有日用杂器以及明器等。器用也从贵族到平民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